原标题:云南普洱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联组织全覆盖 妇女群众搬到哪里 妇联就服务到哪里
中国妇女报版面截图
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好媳妇”变为“好大姐”,从“助脱贫”走向“建新功”……在云南省澜沧县上允镇勐允社区,通过党建带妇建,健全妇联组织,社区内外的“她”力量得到充分调动,一段段精彩的巾帼故事接续上演。
作为云南省普洱市最大的一户一宅集镇安置点,澜沧县上允镇勐允社区的“蝶变”不是个例。据了解,近年来普洱市妇联以妇联改革“破难行动”为契机,不断提升妇联组织力为重点,采取“1+1+N”模式,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联组织建设,确保妇女群众搬迁到哪里妇联组织就服务到哪里。
勐允社区是澜沧县的第二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也是上允镇第一个“农村社区”,共有542户1890人,其中女性825人。从土房搬进新房,环境变了,但同时如何改变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是一个“待解课题”。
这一“破难行动”,因为多了妇女的身影,得到飞速推进。2019年8月,勐允社区召开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妇联选举工作。大会选举产生了社区妇联第一届妇女代表共17名,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5名,主席1名,专职副主席1名,兼职副主席3名。
组织建起来了,就有了“主心骨”。从脱贫攻坚到弘扬好家风、从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到参与社区建设……勐允社区的妇联干部、妇女群众、巾帼志愿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风倡导者、社区文艺队、就业积极者、文明播种机、脱贫战斗员”。
“我们遵循一个原则‘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于党建’,明确一套流程,规范妇联组织建设,突显‘联’字优势,多方面发挥作用。”普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尹雪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普洱市妇联制定下发《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立妇女组织的通知》,为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联组织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83个,已全部建立妇联组织。”
美丽的新居、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大桥、明亮的路灯……这是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点江城县宝藏镇板河红星小组的“文明新风”。而身在其中的人都知道:这离不开妇女们的呵护。
据了解,搬入新寨子后,红星小组组建“巾帼志愿队”“巾帼卫生队”,组织开展居室布置、杂物摆放、庭院清扫,全力提升寨子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每周开展一次寨子公共卫生大扫除、每月开展一次家庭内务卫生检查,让红星小组村民逐步摒弃陋习,村民说:“我们红星小组变化大了,变得美丽、文明、和谐、上档次了。”
据介绍,普洱市妇联制定一套规范流程,指导各县(区)妇联及时组建易地扶贫搬迁点妇联组织,要求县妇联主动同乡镇、村等对接,按照组织程序,将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威望高、热心妇女工作的优秀女性选举担任妇女小组长,使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群众身边常态化、有形化。
在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妇女小组早已成立。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威望高、热心妇女工作的优秀女性担任妇女小组长。从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到提高妇女群众素质,从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到了解反映妇女的意愿和要求,从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到培树先进典型……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妇女人心。
景谷县永平镇永兴村属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移民村,村委会一成立,村妇联随之成立。村妇联不仅根据妇女所需所想开展工作,还紧盯市场,哪些农产品价格高、发展前景好,就引导群众试种。永兴村妇联还成立了妇女脱贫攻坚委员会,妇联主席带着委员会成员走家串户一边宣讲脱贫政策,一边教农户如何打理家务、整理衣物、栽花种树……
“我们注重服务引领,发挥‘联’字优势、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群众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将‘思想引领+活动+亮牌行动’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凝聚、教育、服务妇女群众的功能。”尹雪兰表示,通过搭建学习培训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妇联执委作用,针对农村妇女开展系列培训和提升活动,以权益维护、解疑释惑为重点参与推动基层治理,在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中激发执委活力,“让文明新风吹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每一个角落,实现易地搬迁‘搬得出、住得稳、可发展、能致富’。”(记者 周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