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只争朝夕、奋进跨越的六年;是敞开大门、拥抱世界的六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六年;是民生改善、共建共享的六年……
六年来,从偏居西南一隅到开放拥抱世界,从远离市场中心到参与国际竞争,昆明形成了区域性国际中心的建设格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2020年,两个镌刻在昆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
在昆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指明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责任使命,为昆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昆明火车南站、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五年内的两次考察,步步行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对昆明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铭刻于此。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定位”的战略擘画,2016年,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顶层设计出台。这是昆明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动抉择,也是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自此,昆明开启了内陆城市国际化的崭新时代。
这是只争朝夕、奋进跨越的六年。昆明市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从“十二五”末的第17位历史性跃升至第12位,经济发展量增位进质更优。昆明正在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名副其实的排头兵、火车头。
这是敞开大门、拥抱世界的六年。沪昆高铁、泛亚铁路昆明段全面建成,昆蓉欧班列开通运行。随着综合交通枢纽、能源枢纽初步构建,物流枢纽、通信枢纽加速成网,互联互通、双向开放的步伐一再提速。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成立,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纷纷落子昆明。同世界20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缔结国际友好城市24座……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六年。今日昆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坚定的践行者。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滇池全湖水质达到近30年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级天数和优良率持续保持高水准,入围“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滇池清、春城绿、昆明蓝让市民尽享生态红利。
这是民生改善、共建共享的六年。全市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昆明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昆明市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按下“启动键”“快进键”,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从偏居西南一隅到开放拥抱世界,从远离市场中心到参与国际竞争,六年来,昆明形成了区域性国际中心的建设格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又一次来到历史交汇点。
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今日昆明,正迎来弯道取值、换道超车的新发展机遇。
为迎接今年即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向世界发出“春城之邀”。
冬日的滇池之畔,海鸥翔舞,点点白色在蓝天绿水间平添几许灵动亮色。这一池碧波,一直见证着昆明的发展和变化。“十四五”期间,昆明将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目标,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等再上新台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成群的白鹭划过天际,勾勒出白色的线条;水天相接处,一望无际的广阔令人沉醉……虽是冬日,星海半岛生态湿地依旧绿意盎然,花草相间、虫鸣鸟飞。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位于盘龙江入湖口,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在这片生态湿地留下了关切的足迹。看水样对比、听治理举措,在肯定滇池保护治理成效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要“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殷殷嘱托、深深牵挂,循着绿色发展的方向,昆明行进在美丽春城建设的快车道上。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牢记嘱托,昆明将滇池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市委、市政府的高位统筹和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滇池保护治理攻坚成效明显,2020年滇池全湖水质类别为Ⅳ类,全湖水质已连续3年达到Ⅳ类,纳入国考的12条河道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
这些成绩,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象体现,也是“滇池清,昆明兴”的现实注脚。
“湖飘海菜花,水游金线鲃。低头弄莲子,蚌中珠光华。”在距离滇池10余公里的昆明动物博物馆里,一株海菜花刚刚发出了新芽,它生长的地方是一个60厘米左右的玻璃缸,也是一个缩小版的滇池生态展示缸。“总书记考察的时候,这个生态缸里面是非常简单的物种多样性组合状态,而经过一年的时间,现在里面的植物变得更加生机勃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躬身指着玻璃缸说,生态缸里面生活的都是滇池特有的土著动植物,它们的再现、回归和成长,是滇池治理保护向好发展的生动诠释。
生态缸“花-鱼-蚌”立体恢复模式,这一成果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团队长达30年潜心科研的结晶。杨君兴介绍:“在湿地修复方面,我们以20世纪60年代高原湖泊的状态为目标,来修复和展示生物多样性,让更多昔日存在的本土物种再现和生长。”
增添了生态栈道,方便游人在不影响动植物生长的情况下亲近自然;防浪堤拆除了,水生物的活动空间更广了;漫步其间,时常能看到鸟儿在水边觅食……星海半岛湿地的提升工作仍在继续,这只是滇池湿地生态修复的一小部分。一年以来,昆明有序推进一级保护区单位搬迁,加速助力生态修复,完成滇池草海片区湿地建设2140亩,实施了斗南、宝丰、星海等湿地提升改造2473亩,拆除沿湖防浪堤47公里。这些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湖滨生态绿色屏障的构筑之基,一条更具规模的闭合生态带正在形成。
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年节的气氛已越来越浓。会展中心所在的官渡区关上街道关上中心区社区,近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民生大事,举行“迎新春 齐献策”暨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协商会,提前为社区居民送上红红火火的“福”字。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博览会年货街,同现场群众亲切交流,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张惠说,家庭和睦是福、社区和谐是福、民族团结是福、国家强盛是福。一年来,社区牢记总书记嘱托,既坚决守好社区疫情防控阵地,又着力解决好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过年前送出这个‘福’字,就是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我们实现国泰民安、山河锦绣。”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春节前市场供应情况。今年,商家们已提前做好准备。
“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总书记宽厚的手掌和手心里的温暖,记得总书记关心家乡的脱贫情况。”昆明顺宏园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梅金刚说,家乡脱贫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大家都有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公司的发展也上了新台阶,带动的养殖户、雇用的工人以及产品销量都增加了。为了让大家过个好年,公司今年多准备了几十吨优质的寻甸牛干巴。
禄劝昌盛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玉凡对一年前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党的好政策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土壤,一年来,公司既全力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又努力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如果总书记再来云南,定会看到企业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越来越富。
昆明农果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云丽最近接到了不少来自北上广深的年货订单。云丽说,在总书记的鼓励下,姐妹们不辞辛苦加油干,合作的企业和带动的乡亲们都更多了,自己用奋斗收获了幸福,也感受到了东川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蜜。
幸福日子甜如蜜。“总书记的关怀就是最大的动力,我们把总书记的照片挂在家里,心怀梦想、矢志奋斗,更加安心顺心开心。”带头给总书记唱起《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陆淑芬说,真想把更多幸福的歌儿唱给总书记听。
跨越大山大江,一列银色“和谐号”动车呼啸而来,缓缓停靠临沧火车站。2020年12月30日临沧市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圆了百年“铁路梦”。
2015年1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昆明火车南站,考察云南“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情况。
6年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快马加鞭推进云南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致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站在远处眺望,坐落于昆明市呈贡区龙潭山脚下的昆明火车南站,宛如一只开屏的美丽孔雀,张开怀抱迎接往来旅客。在她身后,巨龙般的钢轨上,一列列满载国内外旅客的银色列车驰骋来往。
6年前的建筑工地,如今已经建成高端大气智能的铁路枢纽,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窗口。
从2016年12月28日开站至今,昆明火车南站旅客发送量从开通首日的4439人次增加到最高日的73096人次,截至2021年1月13日累计发送旅客3361.5万人。
目前,从昆明南站始发的高铁动车可直达全国23个省区市的主要城市,在上述城市中转,能通达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高铁动车从开通初期的28对增加到了135对,极大地改善了旅客出行条件,促进了云南与东中部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沟通联系,有力促进了云南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底,“复兴号”首次开进中越边境口岸河口,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与红河片区连接起来,加速了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客流往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铁路部门积极推进智慧车站建设,推出公铁、空铁联运,打通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
在这座集高铁、城际铁路及城市地铁、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特大型车站,每天都会碰到操着流利汉语的外国旅客,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在昆明南站相遇和交流,共享中国高铁带来的红利。
“2020年,我们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在老挝唯一一个国家级境外工业园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顺利推进,开发区累计投资超过13亿美元,中老铁路开通后必将加速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贸易、资本、人才的相互流动。”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恩硕期盼着。
不久的将来,随着中老、中缅、中越等国际大通道的开通,以及玉磨、丽香、弥蒙、渝昆等铁路的建成通车,宛如孔雀开屏般美丽的昆明南站作为“民族交融、国际交流、西南枢纽”的门户作用将更加突出,更好地促进经济,惠及民生。
翻开地图,一条条铁路正从昆明南站从四面八方延伸出去,云南这个昔日的“边陲末梢”,正转变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
深冬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安静肃穆。联大老教室里桌椅整齐、民主草坪上树影婆娑、联大博物馆展厅内校歌雄壮有力……
一年前,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老教室、纪念碑,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并对师生们提出了殷切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的重要指示,既是方向也是任务,既厚重沉甸又满怀希望,给予云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永不懈怠的奋斗韧劲。”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说,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学校系统梳理了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发展规划等,及时研究制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方案》。围绕《实施方案》确定39项重点工作任务,按照时间表、路线图逐项推进,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和各方面,系统化、项目化、台账化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
一年来,学校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之“根”深深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土壤之中,讲好联大故事,传承弘扬好联大精神。全面推进实施“西南联大旧址保护利用与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建设工程”“传承西南联大红色基因、助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工程”。组建了西南联大爱国精神师生宣讲团,并定期到周边高校、社区、街道进行宣讲。在云岭大讲堂作《西南联大爱国精神》网络讲座,6万余名观众在线收听观看。组织师生编排《西南联大组歌——天降大任》,以舞台艺术形式将“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闻一多舍生取义,最后一次演讲的故事”深入广大师生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留下足迹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在新的一年里将展厅“搬”到了线上,短短几个月时间,网上展厅浏览人数超7万人次。
“线上博物馆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完善,《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选修课程被全国110所高校采用,联大故事被写进全省干部教育读本……”一年前为习近平总书记作讲解的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给记者细数着这一年来的新变化。她说,作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播者,一刻也不会忘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西南联大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云南网记者 谭雅竹 王琼梅 茶志福 张雁群 陈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