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地心里的筑路工人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3日 07:52:16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地心里的筑路工人 扎根距离地面700米的地心深处 书写一曲激荡人心的奋斗者之歌

  有一群“赤肩裸背”、头戴安全帽的汉子,常年不辞辛苦地扎根在约七八百米深的地心深处,他们就是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的筑路工人。为尽快打通这条全长约34.5公里的大瑞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近年来,他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越是艰险越向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克服世界铁路施工史上最为罕见的复杂地质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书写了一曲中国筑路工人激荡人心的奋斗者之歌。

  机械手王德华:做梦都在打洞子

  日前,记者跟随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项目部工程人员的脚步,深入到距离地面700余米的地心深处,去感受这一群筑路工人的艰辛和快乐。

  一米、两米、三米……

  随着车辆钻入高黎贡山隧道1号斜井洞内,4月的春光被留在了洞外,眼前的一切便暗了下来。挂在洞壁的、远处的点点灯光,给黑暗的洞子带来些许柔光。

  十米、二十米、三十米……

  车子继续缓慢前行,初入洞口时的暖风渐渐变成了热浪,一浪胜过一浪,逼得工人们脱去了厚厚的外衣。洞顶渗漏下来的水打在车子上,有时似绵绵细雨窸窸窣窣,有时似瓢泼大雨噼里啪啦。

  车外,不时有拉运车缓慢驶过。因洞内空间有限且光线不好,车速不快,车声格外刺耳。路遇一辆绕满管子、装着一个方正大缸的车子正在往洞壁喷射什么东西,“轰隆隆”的声音响个不停。记者停下来了解,才得知这台设备叫机械手。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驾驶员王德华从车上下来,戴着专用面罩,头灯打在洞壁,只见密密麻麻的粉尘弥漫在空中。王德华告诉我们,他来自四川宜宾,今年48岁,多年来坚守在筑路一线操作,对喷射工作十分熟悉。由于车里装载的是混凝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喷完,增强洞壁的支撑力,所以一旦工作起来就得连轴转。

  只见王德华的全身上下都是泥浆,有的已经变干变硬,有的还湿漉漉的。“天天换衣服,每天都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等倒班回到宿舍衣服就像盔甲一样。”王德华看着自己的衣服说,“身上穿的不算什么,只是粉尘太重,噪音太大,睡觉的时候经常出现‘轰隆隆’的幻听。”交谈中,王德华接到电话,要他赶往隧道的另一条岔道喷射混凝土。王德华一边麻利地爬上高高的驾驶室,一边大声说:“其实这些机械手也和我们一样,长年累月不见光,只要车子不出问题,就不驶出洞子。”

  告别王德华师傅后,车子继续前行。车窗已经布满厚厚的水汽,空调一直在拼命地吹。司机说,他在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已经开车20多年,走南闯北,五湖四海都去。2015年他跟随集团来到云南承建高黎贡山隧道1号斜井,一直在工地上开车。“这条隧道真的修得艰难!地热太高、涌水和断裂带太多,还真不多见,这真是地质博物馆!”

  据了解,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全长约34.5公里,为大瑞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其中1号竖井和1号斜井分别为国内在建山岭铁路隧道最深竖井、最长斜井。隧道共穿越19条断裂带,几乎涵盖了所有不良地质条件和重大风险。

  焊接工陈开树:气温高干劲更高

  经过洞内岔口,记者选择前往正在架设拱架的地方看看。接近目的地时候,光线较之前明亮了一些,七八名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杨世猛正在和工友们安装连墙筋和安全网。杨世猛说,他以前在老家做焊接钢窗、门架的活务,来到这儿后,本来想继续做个焊接工,但才干了几日就换了工种。“在洞子里搞焊接,光刺、烟熏,即使拿着护面罩,眼睛还是会疼,泪流不止。”回忆起初来乍到的时候,杨世猛说出了他换工种的原因。

  “刺……刺刺”,在拱架下的另一旁,火花四溅,一些火星子刚熄灭,新的火花又飞溅开来。记者诧异地看到,一名工人戴着安全帽,拿着护面罩,赤膊上阵,全身上下只穿一条短裤,正在忙着焊接钢筋。这名男子叫陈开树,焊接、开挖工作都会。目前,他在洞内从事焊接工作已经4年多。“火星打在身上不疼吗?”记者看着被火花包围的他,疑惑地问道。“疼,但这些年下来已经习惯成自然啦。衣服穿不住啊,焊接本来就热,再加上洞内30多摄氏度的气温,衣服湿漉漉地裹在身上不好干活。”陈开树放下手中的活,只见大滴大滴的汗珠挂满额头,背上已经全是汗水。“干什么都不容易,如今最难受的是眼睛,经常流眼泪,倒班回到宿舍,都不想睁开。需要经常滴眼药水,一个月要用两瓶左右。但每天一点点地掘进,用不了几年,将有一条穿过‘地心’的铁路问世,给人们带来方便,作为其中的一名筑路工人,想想也很自豪!”

  陈开树说,为了工作方便,他和工友们下井后就开始赤肩裸背了。就在洞壁正前方,一股碗口粗的水从地心里哗哗地流淌出来。“看,这段洞子刚好有这样的一股水,天然淋浴,恰好降温,可以随时冲冲凉,也算是独特的‘地心之浴’呢!”陈开树一边幽默地介绍,一边走过去冲凉,只见流水打在这位汉子的身上,又溅起许多水花。

  交谈中,记者看见一个小伙子的背上密密麻麻全是暗红色的印子。小伙子告诉我们,在又炎热又潮湿的洞内干活,经常会发痧,只好靠拔火罐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我背上这一个个圆形的印子,全是拔火罐拔出来的。”

  离开拱架,记者前往出渣作业面。回到车上,司机说:隧道内经常有38℃以上的高温热水不断涌出,为了降温,项目部想方设法修建了制冷库,在施工现场放置冰块,建设空调休息室,改善现场作业环境,提高人员、设备的工作效率,确保高黎贡山隧道顺利建设。

  开挖工周彬:越是艰险越向前

  车子继续前进,路遇几辆拉渣土的车。在距离出渣作业面还有近100米的地方,记者决定下车走上一段。刚一下车,泥浆便没过了水鞋面。迎面而来的车灯格外刺眼,打在身上荧光绿的安全服上,安全服一片锃亮。身上的衬衫已经湿透,背上湿漉漉的。

  渣土车前,周彬和工友正准备换班,如果顺利,他们每天要开挖7米左右。交谈中,只见细碎的土块掉落下来,淹没在一堆堆渣土中。技术人员说:之前出现过拱架受地质挤压发生断裂,由于监测到位,及时组织人员撤离,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原来,由于怒江峡谷和高黎贡山地质条件在世界铁路施工史上实属罕见,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三高四活跃”的特点。“三高”即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即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和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的特征,几乎囊括了隧道施工的所有不良地质和重大风险。也就从那以后,技术员们更加监测到位,确保每一个细节不出问题。

  “你来这多久了?”

  “3年多!”

  “回过家吗?”

  “今年因为疫情没回过。只能在休息的时候和父母、妻子通过视频,隔空寄托思念。工作的时候工作,不进洞的时候好好休息。”

  交谈中,这位汉子的眼眶有些湿润地朝隧道远方望去……回程途中,同车的李国艳说,其实像周彬一样没回家的工人很多,有的两三年没回家,大家一直坚守在工地上。有的早上进洞,晚上才出洞,一天到晚见不到太阳,吃饭由专车送进来,真的很辛苦。

  不知不觉中,车子已经驶出洞口,明媚的春光又回到了眼前。回望深山峡谷中的隧道入口,“地热高干劲更高,应力大决心更大”的红色标语耀人眼目。蓝天白云下,远方的一株木棉花正开得灿烂,如烈焰腾空燃烧出大山深处的火热芳华。(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徐静 储永娟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李欧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