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COP15丨让更多绿孔雀翱翔于碧水丹山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8日 19:04:07  来源: 云南网

  “绿孔雀啊绿孔雀,绿孔雀你在哪里?云烟绕,藏幽径,你是神鸟;岁月美,炫风姿,你是天仙……”一群身着白衣的孩子,用稚嫩清脆的童声在水边、在林间反复呼唤、寻找着绿孔雀,那份爱与美好瞬间浸润人们心田。

  9月5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COP15盛会,梅里咏恒童声合唱团将其原创歌曲《绿孔雀》的MV(音乐视频)上传到了微信视频号上,并留言“绿孔雀曾是广泛存在于华夏大地的‘神鸟’,现却已成为濒危物种。保护绿孔雀,不仅有生态价值,也有文化意义。”“孔雀不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吗,怎么会濒危呢?”有网友发出好奇。合唱团的工作人员回复:我们现在常见的是蓝孔雀,那是印度国鸟。绿孔雀才是我们中国的原生物种,已经是濒危物种了。

  真的是这样吗?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向鸟类组研究员杨晓君求证。这位研究绿孔雀近30年的科学家给出的答复是:蓝孔雀是印度的国鸟,且很早就开始进行人工驯化和饲养了,所以较为常见,但在中国没有野生蓝孔雀的自然分布;绿孔雀则一直就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据考证,在河南就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孔雀化石,而直到明朝广东、广西还生活有绿孔雀,绿孔雀分布萎缩至云南基本上是清朝以后的事情了。据2019—2021年度监测显示,我国绿孔雀的野生种群数量仅约555-600只。杨晓君研究员进一步介绍,198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将绿孔雀列为受胁物种,1994年定为易危(VU)物种,2009年提升为濒危(EN)物种;如今,作为云南的旗舰物种,绿孔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绝不能让绿孔雀成为美丽追忆

  “很多人都会把绿孔雀和蓝孔雀混为一谈,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杨晓君点开了自己电脑上的图片,开始科普如何区分绿孔雀与蓝孔雀。首先,看它们的冠羽:绿孔雀的冠羽是直直向上的一簇,每根羽毛像柳叶似的;蓝孔雀的冠羽则呈扇形展开,每一根羽毛像一个小小的羽毛球拍。其次,绿孔雀从脖颈到胸前有非常明显的绿色铜钱状斑纹;蓝孔雀的脖颈和前胸却是一片蓝色的丝状羽,没有鳞状斑。第三,绿孔雀的脸颊为黄色和宝蓝色,蓝孔雀的呈白色。此外,绿孔雀的翅膀呈蓝色或绿色,蓝孔雀的翅膀则有黑褐色花纹。这样,从冠羽、颈部、脸颊和翅膀就可直观地分清绿孔雀和蓝孔雀了。

  帮助更多人搞清这两种孔雀的区别,为的是提升大家保护绿孔雀的意识。2018年,在做绿孔雀全境调查时杨晓君发现,当前许多标有绿孔雀的动物园或养殖机构里所饲养的,其实都并非纯种绿孔雀,基本上是蓝、绿孔雀的杂交个体。与此相呼应,另一组长期研究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绿孔雀在云南的种群数量约为800~1100只;2014-2017年中国绿孔雀野生种群数量则不足500只。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绿孔雀的身影曾广布于华夏大地,数千年来一直被视为尊贵与吉祥的象征。从《山海经》《诗经》到汉乐府,中国古代文学中频频留下歌咏绿孔雀的文字;从唐朝铜镜、宋代瓷器到明清官服,均会用绿孔雀的形象锦以凤袍、绣以花翎。谈到为梅里咏恒童声合唱团创作《绿孔雀》这首歌曲的背景时,作曲家方兵老师曾感慨:“绿孔雀已成为中国人心中凤凰的化身,以它为原型的凤凰图腾,早已渗透于华夏大地的文明之中。”可是,在我们还没来得及真正了解这“天仙”一般美丽的大鸟时,绿孔雀的身影已仅能在我省二十几个县的极少数地区觅到。

  绝不能让这个已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年的美丽物种成为追忆,对于绿孔雀的保护,引起了大家积极关注。

  持续加大对绿孔雀的保护力度

  记者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为保护和拯救野生绿孔雀,我省于2009年就将绿孔雀列为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已累计投入1227万元专项资金,主要采取5项措施,持续加大对绿孔雀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划建自然保护区。在我省建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中,有7处保护区有绿孔雀分布,包括:国家级保护区2个、省级保护区2个、州市级保护区3个。分布于保护区内的绿孔雀种群数量约占总数的1/3。

  实施调查监测。在5个州(市)6处绿孔雀重要栖息地,部署建设了红外相机和视频监测相结合的常态化监测体系。陆续组织实施绿孔雀野外种群调查和巡护监测项目:2017年完成元江中上游绿孔雀种群现状调查,2018年完成全省绿孔雀种群和分布调查,2020—2021年实施全境调查监测。通过对年度数据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保护对策措施。

  强化栖息地保护与修复。不断探索保护地外栖息地保护模式,依托普洱市卫国国有林场管护近300公顷的绿孔雀栖息地;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划定面积约1410公顷的绿孔雀保护小区,组建了专门巡护队伍等。同时,在重要栖息地实施了外来物种清除、补水、补食等修复试点项目,探索通过提升栖息环境适宜性促进野外种群增长。

  开展人工繁育。依托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建设了绿孔雀人工繁育基地,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开展绿孔雀人工繁育研究。

  深入普法宣传。针对绿孔雀分布区周边,广泛开展普法宣传进村入户、进校园活动,倡导社区群众开展绿色种植,不播种包衣种子,繁殖季节减少人为干扰活动等,努力提高群众保护意识。

  绿孔雀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了一组数据:2018年调查显示,云南绿孔雀种群数量为485—547只;2019—2021年度监测显示,云南绿孔雀种群数量555-600只,其中,野外绿孔雀种群以元江中上游流域的河谷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种群数量最大,由于保护措施得力,种群处于稳定增长态势。

  杨晓君介绍,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目前绿孔雀的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政府—社团—社区共管的示范成效显现,绿孔雀人工种群初步建立。

  据多个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和视频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省绿孔雀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部分区域有转移扩散的趋势。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绿孔雀仅零散分布在2个片区,种群数量不足40只,而201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绿孔雀的适宜分布区内均发现了绿孔雀,种群数量也已稳定维持在100只以上。同时,在礼社江上游流域原已无绿孔雀分布的区域,重新发现绿孔雀种群,且显示出种群扩散迹象。新平县腰村绿孔雀栖息地共管保护小区的监测结果也显示,3年间绿孔雀从23只增长到41只,栖息范围正逐年扩大。另外,玉溪市玉白顶自然保护区、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卫国国有林场的绿孔雀种群数量也在恢复增长中。

  2018年来,我省加强了对绿孔雀栖息地的巡查力度及人员管控力度,尽力减少人为干扰,有效保护了绿孔雀栖息安全。例如,在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开展实施绿孔雀物种保护等项目9个;停建水电站1座,拆除在建和建成水电站各1座,整治矿区6处;在植被恢复中,考虑到绿孔雀的生活习性,部分地区采用“乔—灌—草(豆)”相结合的措施,以增加绿孔雀栖息地和食源。2020年,将绿孔雀潜在栖息地进行整合优化,优化后的双柏恐龙河保护区面积增长近1倍。

  2017年10月,在新平县腰村探索制定了由基层林草局牵头、民间公益环保机构和社区共同管护的栖息地保护方案,探索一条非保护区背景下绿孔雀与社区和谐共存的保护新模式,以社区建设激发村民自愿保护的意愿,去实现社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方共赢。比方,推动村民采用新式蜂箱养蜂,组织系列培训和现场指导,使社区居民增收,从而将社区居民与绿色农业、良好生态环境紧密关联。经过3年实践,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保护区内的绿孔雀种群数量明显增长。

  如今,在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里,已建成了绿孔雀人工繁育基地,并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相关科研单位开展起绿孔雀人工繁育研究。可喜的是,目前收集到的21只绿孔雀已产卵100余枚,并孵化出27只雏鸟,经过基因组学鉴定的纯种人工种群已初步建立。

  今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显示,历史上绿孔雀的种群减少和分布区南移的变迁过程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杨晓君坚信,通过加大保护投入力度,积极落实保护措施,尽力减少人为干扰,绿孔雀的种群恢复非常有希望。同时,他也建议国家尽快组织开展绿孔雀栖息地调查评估,划定绿孔雀重要栖息地;扩大栖息地保护范围,推行社区共管保护模式;在划定的重要栖息地范围实施保护补偿,支持周边社区群众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加快繁育绿孔雀纯种种群并逐步实施野化放归……

  “听传说中,灵山之巅的呢喃,眷恋你生命的草木灵泉,任岁寒里澹澹的清风,舒卷你低垂的绿羽锦冠……”在梅里咏恒童声合唱团里,孩子们每年都会一字一句地认真学唱这首《绿孔雀》,合唱团希望,孩子们在热爱自然的文化中久久浸润之后,懵懂将成长为珍爱,为歌声插上翅膀,传播爱与美好。

  【延伸阅读】

  乐居云南的旗舰物种

  绿孔雀是云南的旗舰物种之一,和它一起被列入“旗舰”行列的还有亚洲象、滇金丝猴等大家眼中的明星动物。

  什么是“旗舰物种”呢?这个词汇译自英文中的“flagship species”, 指某个物种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关注,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其魅力(外貌或其他特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如大熊猫、金丝猴等)。

  旗舰物种的提出主要是因为投入保育的资源有限,因此才选择受公众关注度高的物种作为重点保育研究与实施的对象,希望不仅保护该物种,还能带动对其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誉,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总体呈现“种类多、数量少、分布窄”的特征,在中国及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因此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保护责任重大。要保护这些旗舰物种,就要从保护其栖息地、研究它们的保护生物学开始,因此,我省专门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中心”,系统深入地开展了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研究目标的调查研究工作。

  下面就对我省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旗舰物种做一个简介——

  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属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在中国属于极小种群物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在我国,目前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有亚洲象的分布。亚洲象种群小,分布区域狭窄且零散,1989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基于过去多年的零星调查和近年的监测结果,中国亚洲象的分布经历了收缩再扩张的过程。近20年来,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对亚洲象展开保护,其分布区由2个州市、3个县市扩展到3个州市、9个县市区、40个乡镇。截至目前,亚洲象数量已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

  野生亚洲象监测工作,从早期的人工跟踪,到后来的无人机监测,再到现在建立人工、无人机及红外相机阵列构成的复合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平台,已可充分掌握野生亚洲象的位置及活动情况。通过为亚洲象活动区域的村民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预警信息,保障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根据监测数据获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活动热点区域和运动趋势等信息,掌握亚洲象栖息地现状,并对栖息地间的廊道进行修复及保护。这些举措为科学开展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立亚洲象种群监测及预警体系等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国家、云南省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履行国际公约、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对今后开展亚洲象科学保护与管理、促进人象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又叫黑白仰鼻猴,当地人叫“雪猴”“青猴”“白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已被列入世界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保护级别一级。

  滇金丝猴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局部地区,行政区划上从北到南为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云南省的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龙县。仅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西边以澜沧江为界,东边以金沙江为界。在分布的海拔带上,滇金丝猴生活在2600—4200米之间的森林中,因而是该区域分布海拔最高的非人灵长类。多年来,通过对滇金丝猴保护的不懈努力,其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3000只左右。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又名天行长臂猿,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同时被列为全球性濒危物种。它是一类小型类人猿,实行严格一夫一妻制,主要生活常绿阔叶林中,通过手臂交叉摆动在树冠层移动,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其雄性为黑褐色,雌性为淡黄褐色,最显著特征是两眉毛呈白色,故而得名。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恩梅开江以东的高黎贡山,是高黎贡山特有物种,在我国仅剩100余只,片断化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辖区高黎贡山保护区和猴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部分区域。保山市是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在中国最重要的栖息所,共有22群60只左右。

  因为依赖于原始热带雨林所提供的食物,加之鸣声较容易被监测到,长臂猿可作为森林状况恶化的预警者——长臂猿的消失即意味着森林不再健康。长臂猿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保护长臂猿就像撑开了一把保护伞,间接保护了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其生物。同时,长臂猿在系统发生关系上属于人类的近亲,对长臂猿生态、行为、社会结构、意识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自身的秘密。

  双角犀鸟

 
 

  双角犀鸟属犀鸟目犀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长90-125cm,是空中的巨无霸。双角犀鸟在国内是罕见的留鸟,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目前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栖息于低海拔热带雨林。双角犀鸟是一夫一妻制,在育雏期间如雄鸟遭遇不测,雌鸟和幼鸟也将在劫难逃,所以人们把它们视为“爱情鸟”。

  多年来,我省采取了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建立野生动物智慧在线监测体系、聘请鸟类监测员、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群众开展观鸟自然体验服务等措施,营造爱鸟护鸟氛围,双角犀鸟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怒江金丝猴

  怒江金丝猴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继川、滇、黔、越南金丝猴之后,1998年才发现的第五种金丝猴,是全球动物学界的一个里程碑,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添了新的旗舰物种。怒江金丝猴与其他仰鼻猴一样具有朝天的鼻孔,但不同之处在于毛发颜色:周身覆黑色毛发,只有耳部、下颌胡须和会阴部有白色毛发。

  怒江金丝猴分布于高黎贡山泸水境内海拔1700米—3300米的阔叶林、竹林和针阔混交林,主要以植物果实、嫩叶为食。冬季时会下迁到低海拔处生活。在中国境内,怒江金丝猴现仅生存在我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存估计数量约230只,属极度濒危物种,特别需要关爱和保护。

  云南网记者 唐薇 孙于婷

责任编辑:李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