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COP15】相聚春城,为了一个共同的约定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2日 08:52:00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相聚春城,为了一个共同的约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开幕

光明日报版面截图

开幕式上,云南彝族群众在放声歌唱。记者 任维东 摄

大会主会场。记者 任维东 摄

云南本土濒危物种“绿孔雀”亮相会场。记者 徐谭 摄

  七彩云南,“象”往之地。

  昆明之约,承载着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美好愿景的无限期许。

  2020年9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1年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正式拉开帷幕。

  “能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都极为丰富的昆明召开此次大会,意义重大。”在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发言中强调,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领域,我们需要在未来十年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如果要实现2050年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那么最迟要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开始走向恢复。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表示,与自然和平相处是21世纪的决定性任务,而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期待各位代表能在昆明谋划出2020年后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引领生态治理的中国理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在2020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明确写道:“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

  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森林面积在1990年至2020年损失了178万平方千米;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甚至几百倍,而且正在加速。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不仅仅是本次大会的主题,更揭示出人类与生态环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深刻内涵。据统计,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关注,尤其是以中国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走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老路”,还是走生态与发展并重的“新路”,有识之士在呼吁、探索和实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开幕式上指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事业,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践行生物多样性的中国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认为,中国将经济增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给世界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阐释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的综合战略,为寻求低碳发展道路的国家提供了借鉴。

  与此同时,通过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贸易等多种举措,中国政府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和修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对此,伊丽莎白·穆雷玛称赞道:“中国通过实施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使一些原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物种生存状况得到了改善,比如大熊猫等就摆脱了灭绝的风险;在渔业方面,中国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推动实施夏季海洋休渔禁渔;在森林保护项目的实施方面,通过生态修护和生态补偿等项目的实施,积极调动森林周边人员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使得中国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增加。”

  多年来,中国建立的上万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覆盖了18%的陆域国土面积;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得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曾经濒临灭绝的大熊猫和朱鹮等种群都大大扩张,其中大熊猫40年间从1114只增长到1864只,朱鹮由最初发现时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面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而大片的林海又为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巨大可能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此前曾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将这些美丽的中国思想带到更大舞台的行动,都将会有极大的助益。

  青山为卷,滇水为墨。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期盼着此次大会能勾画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记者 李曾骙 任维东)

责任编辑:孙寅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