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复垦利用:大地“伤疤”变良田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9日 21:30:01  来源: 新华网-地方频道

原标题:复垦利用:大地“伤疤”变良田

题:复垦利用:大地“伤疤”变良田

新华社记者胥冰洁、尹恒

太阳照在红旗河谷。56岁的彝族汉子都绍友曾在起伏的攀西大裂谷山脊上垦了一辈子薄田,如今他劳作在一片极为平坦开阔的田野上。

一排排早春蔬菜大棚分布在蜿蜒的安宁河两岸,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历时近10年的工矿废弃地复垦,让攀西大裂谷深处建起适宜机械化耕作,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示范区。

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地处攀西大裂谷的安宁河平原,矿产资源丰富,过去矿山企业众多。十年前,该县白马镇红旗河谷有一块面积达11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就像大地上的一块“伤疤”。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地表成了没有覆土层的裸岩石地,光秃秃地扔在那里,种不出庄稼。

2012年起,国家启动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红旗河谷得以进入视野。

白马镇党委副书记王肖说,当时县里组织了多次实地调研,发现这里是一块隐藏的宝地——原本水土富饶,属于可种植早春瓜菜的稻菜轮作区;加上紧临安宁河,有一条完好的干渠贯穿;电力设施也能够覆盖复垦区。

米易县土地储备开发交易中心主任范世涛记得,这里土层虽然表层粉质粘土的厚度较薄,但地质条件稳定,于是当地决定在复垦区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在缓坡上建村民新居,把在高山上生存条件恶劣的众多村民搬迁下来。

从薄土碎石地到高标准农田,谈何容易?

“我们通过三个步骤来克服了这些困难:一是砌田坎和开挖灌溉与排水工程,既防止洪涝又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平整土地并用有肥力的土壤均衡覆盖;三是通过种植树木、果林和各类农作物,增加复垦区内表土植被,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范世涛说,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修建等,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降低了,土地退化被有效治理。

如今,高龙村居住着712户3500多人,是攀枝花市规模最大的彝族聚居移民新村。近2000亩的红旗河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穿插着休闲观光步道和天然河滩湿地,实现了康养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以前山上缺水,只能种点土豆和玉米,够吃就行。现在取水方便了,有了大棚,一年四季地里都不会闲着,轮种番茄、辣椒、玉米、水稻等。”都绍友说。

为了尽快带动村民适应现代化标准化种植,村里还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培训指导,还开办了“农民夜校”。只要一有空,都绍友便邀约乡邻们一起去“充电”。

去年9月,都绍友种下了3亩地的番茄,亩产超1.6万斤。“今年行情好,番茄可以卖到5元一斤。”一季番茄就卖了23万多元,都绍友按捺不住喜悦。

得益于复垦耕种,高龙村全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0.8万多元,增加到2021年的2.2万多元。

站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都绍友说:“工矿废弃地复垦让这里换了‘新天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胥冰洁 尹恒)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