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 何研伊
我时常问自己,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网上有这样的定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淀。
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更成为了我们可学可敬的典范——
勇于挑战进口设备的典型王树军,填补了和谐机车车载设备理论上空白的王振平,从机修钳工成长为数控设备维修专家的“中国质量工匠”刘云清,一把焊枪能在眼镜架上“引线绣花”、能在紫铜锅炉里“修补缝纫”、也能给大型装备“把脉问诊”的艾爱国……
我国有超过1.7亿技能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大国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创新进步,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坚。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也是锻造“创新中国”的劳动者大军。
在我的身边
就有这样的人
↓↓↓
贾宝库师傅,褪下戎装,换上工装,成为制丝车间的一员。薄板烘丝机运行初期,气动薄膜阀阶段性串动,他每天蹲在30摄氏度的滚筒下部观察并寻找解决方法,汗水湿透了衣衫滴落在地上,他,没有一丝怨言;贮丝柜传动链条突然折断,睡梦中接到需要修理通知,迅速赶到生产现场进行抢修,他,没有一句抱怨。他,秉持着“不查明原因不放弃、困难得不到解决不放弃、没有总结分析不放弃”的专注执着对待每一个问题,他用那铿锵有力步伐疾行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
贾宝库
朱振贵师傅,1982年4月入厂,一干就是40个年头。那时的乌兰浩特卷烟厂,没有院墙、没有厂房、没有设备,当时的工艺流程就是用大锅蒸烟叶进行回潮,用剪刀处理烟叶,用喷壶加料液。从被分配到烘丝工序工作,他在烘丝岗位一干就是12年,在这12年中,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抓烟丝测水分的本领。2008年,打叶线取消,新增了二次回潮工序,他又成为了二次回潮工序的挡车工,一直到现在,兢兢业业为产品质量、为工厂发展保驾护航……
朱振贵
从工人到工匠,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跟随老一辈工匠人的足迹,我也追寻自己的工匠梦……
初到制丝车间,高大的设备运转让我肃穆,隆隆的机器轰鸣让我震撼,整齐划一的生产线、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无不昭示着现代化科技操作的实力。每天的线上学习是我的必修课,成为一名梗丝加料操作工后,错综复杂的管道、监控屏上时时跳动的数据都让我感到十分陌生。通过上一任挡车工的细致讲解,以及其他工友的关心帮助,我逐渐成长,通过调节蒸汽、热风及排潮将温度与水分控制在稳定区间;为确保加料精准,时刻关注曲线平稳和出料情况。时间就在点点滴滴积累汇聚中慢慢流淌,在与各位可爱可亲可敬的工友的接触中,在与设备的磨合中我渐渐融入了温暖潮湿满处烟丝香气的制丝车间。看着在各自岗位兢兢业业工作着的挡车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汗湿的衣衫以及脸上明朗的微笑,让我不禁在心里感叹:这里真好!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
2021年9月,工匠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在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用实干成就梦想,汇聚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万万人的工匠梦,必将汇聚成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 何研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