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云视角|云南这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贮藏了多少岁月芳华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20:33:00  来源: 云南网

3月15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剑川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此,继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市
建水县、巍山县、会泽县、通海县之后
剑川县成为云南省第八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
第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图源:“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

剑川古城:三江边陲千年古道
 
 

  剑川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仅是云南文明之源,也是云南青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至少在5300多年前剑川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至今保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集中反映了滇西特色和民族特色,见证了多民族交流融合。

剑阳楼夜景 苏金泉 摄

  不同于苍洱辉映的大理古城,剑川古城显得有些沉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它,被称为“三江边陲第一城”,为滇藏茶马古道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古城规模虽不算大,总面积不到30万平方米,但古城建筑几乎囊括了白族建筑所有品种,堪称白族建筑博物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前铺后杂院、平房带闷楼、一颗印等等。这些建筑中,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有21处,清代建筑有146处。

剑川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一瞥 徐俊 摄

  剑川古城是座活着的古城,90%的原住居民仍生活在古城里。古城中的家家户户,始终保持着白族讲究环境美,热情好客,诚信敦厚的古朴民风。每家的门前和庭院总是保持干干净净,庭院里总要种植数十盆生机盎然的花卉,既生态又悦情。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听着带有浓浓乡音的白族话,陶醉于剑川木雕、白族布扎、黑陶等非遗产品,耳边仿佛响起古时马帮从这里经过时扬起的清脆铜铃声。

 
 
剑川木雕:千年传承的手工艺术
 
 

  剑川素有“木雕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剑川匠人在一锤一斧、一敲一凿间,缔造了精湛的木雕工艺,使得木雕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坚硬柔韧,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产业。

剑川木雕 图片来源:大理文旅

  剑川木雕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尤其是传统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精致细腻,有呼之欲出的真实感。在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昆明金马碧鸡坊、圆通寺、建水孔庙等不少著名古建筑都有剑川木雕的经典之作。

段四兴对木雕作品进行打蜡处理(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出生于剑川白族农村的段四兴,是剑川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家族中有多人从事木雕创作工作。为传承技艺,段四兴在家乡开起了木雕传习院,广招学徒,鼓励学生在木雕中加入流行元素,开发创意作品,为传统的剑川木雕注入活力。如今,在段四兴等人的努力下,剑川县从事木雕工作者达两万余人。段四兴说:“国家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匠人和从业者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今后我将继续做好剑川木雕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努力让这门传统手艺走出更广阔的天地。”

 
 
剑川白曲:跨越千年的盛世妙音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剑川白曲,是剑川又一瑰宝。在白族流行着一个传说:很久之前,天空遗落了三本乐谱,白曲便是其一,剑川也被称为“天乐飘落的地方”。

演出现场

  剑川白曲拥有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或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可坐可站;或一人伴奏,一人唱;又或一人伴奏,男女两人对唱。表演时基本不使用动作,使观众全神贯注地聚焦于声音,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乡土气息与民族特色浓郁,自成一格。

石宝山歌会(2010年剑川县石宝山歌会) 杨继远 摄

  剑川白曲分为短调和长歌两类,具有叙事和抒情的功能。短调选材丰富,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礼俗歌、生活歌、寓意歌等,每种都蕴含独特的演唱风格与艺术魅力。长歌多包含故事情节,通过刻画细腻的人物性格、描述动人的故事内容、演奏富有情感的音乐来打动观众。

石宝山歌会(2014年剑川县石宝山歌会)杨继远 摄

  在与时间的碰撞中,白曲伴随着每一代剑川人民的脚步,展现了不同时代白族的审美情趣、思想表达与民族风情,也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精神食粮。

 
 
从1982年昆明大理被列为
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打造
历经了40年的保护与发展
40年间
丽江市、建水县、巍山县、会泽县、通海县
陆续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古城,你都去过吗?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不断彰显
 
 
 
 
 
 

  省会昆明,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滇池周围生息繁衍。昆明的历史文化具有中原文化与边疆区域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鲜明特征。

  近年来,昆明在奋力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不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字招牌”。在云南省博物馆,通过馆藏了解先秦至秦汉时期文化;在昆明东、西寺塔回顾唐朝风貌;去顺城街、碧鸡山和安宁,重温明代徐霞客的足迹;去莲花池,探寻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护国路、护国桥,感悟云南护国运动的辉煌;去云南师大的老校区和礼堂,领略西南联大的卓越、抗日的艰险和荣光;来到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似乎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在耳边回响……这些历史文化印记,让这座城熠熠生辉。

大理:有风有诗有远方
 
 
 
 
 
 
大理古城 图片来源:大理发布.jpg

  大理古城,承载了云南1400多年的历史更迭,漫游大理古城、骑行洱海生态廊道、花海农场拍照打卡……这里是文艺青年追求自由的圣地、艺术家体察万物的第二居所。

  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又名叶榆城、紫城。千年古都,庄严肃穆。这里藏着历史时光,也藏着现代生活。文献楼、五华楼、南城楼等承担着厚重的历史;扎染小铺、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街头各种各样的小吃等彰显生活的模样!今年春节期间,大理州共接待旅游者423.9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成为全国景区中的“爆款”。大理,有风有诗有远方。

丽江:灵魂的栖息之所
 
 
 
 
 
 
瞰丽江古城(资料图)。新华网发(丽江市古城管理局 供图).jpg

  丽江古城区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是“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城内民居为院落式建筑,呈现出“三坊一照壁”的格局。

  “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的小桥流水相结合”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征。伴着灵动的流水之声漫步古城,听着打铜人家叮叮当当的打铜声,恍惚间,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烦恼也抛之脑后。璀灿夺目的民族文化,随处可见的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头衔、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传承……让这座古城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世外桃源、灵魂的栖息之所。

建水:雄镇东南 文献名邦
 
 
 
 
 
 
图源:“云南红河发布”微信公众号.jpg

  晨曦中的文庙学海,夕阳下的朝阳楼上,大户人家的朱家花园,百姓人家的古井酒肆。漫步千年建水临安古城,仿佛穿越一段时光隧道,那一头是乡愁,这一头是向往。

  时光荏苒,临安古城的千年文脉,伴随着这座城池的风雨沧桑,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文明碎片。

  临安古城建城1200多年,古城内古建筑林立,横跨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朝代的、各具特色的古寺、古庙、古井、古塔、古楼星罗棋布,堪称一座大型、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拥有480余栋保存完好的连片明清古建筑,有历史文化博物馆之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古城内7处),地面文物数量达500余处,在全国古城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庙.jpg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后经明、清两代扩建,占地达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而享有“规制弘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之美誉。

建水朱家花园后花园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供图.jpg

建水朱家花园后花园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供图

  一座边地小城被儒学文化浸润,产出家文化的传承,对家乡眷恋的乡愁构造了这座古城与众不同的生命力,这份生命力孕育出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建水县委宣传部供图.jpg

建水紫陶 建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炉窑火燃过宋元明清,一尊素坯容下江河大地,紫陶那沉静典雅的气息与建水这座城市交相辉映。薪火相传数千年的建水紫陶,独有的五彩泥土在窑火中千锤百炼,因土而生,遇火而变,入炉一色,出窑华彩,从千年的等待中出落绚烂。

巍山: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巍山古城.jpg

  “名胜巍山天下闻,发祥南诏史流芳。”作为南诏国的发祥地,巍山古城于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始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时光流转,冲蚀了小城曾经繁华的风貌,却留下一代代人在这里诗意地栖居。

  至今,巍山古城依然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建城时候的棋盘格局。古城内,以拱辰楼为中心,南北两条主轴线,共有25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呈井字状纵横交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巍山一根面 巍山县委宣传部.jpg

巍山一根面 巍山县委宣传部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专属味道,一座城市的味道尽在街头巷尾、市井之间,巍山也不例外。“巍山县城被称为“活着的古城”,有着“中国名小吃之乡”的美誉,各种老字号名特食品让人赞不绝口。巍山的文化也潜藏在每一道家常菜肴和特色小吃之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置身巍山,静默间,你能从朝夕缓缓流过的时光缝隙里,找到历史的静美与现实的鲜活。走过千山万水,这里,原汁原味,安静幽然,是一处去了可以停下来生活的地方。

会泽:天南铜都 百物竞流
 
 
 
 
 
 
古城夜景.jpg

  翻动历史画卷,会泽古城曾显赫天下,这里浓缩两千多年岁月的精华,抬头是文化、低头是文物,放眼是文明。

  会泽的历史,就是一部3000年开采、冶炼、铸币、运铜的历史:早在3200多年前的周朝晚期,会泽生产的“堂琅铜洗”就享有盛誉、远销全国;三国两晋时期会泽人发明了镍铜合金——白铜,早于欧洲15个世纪;明清时期,会泽成为中央政府铸币铜料的主供地,清政府每年额定滇铜600多万斤运交京师专供宝源、宝泉两局铸币;南铜北运的京运古道,运程之远(全程一万多里)、运量之大(每年600多万斤)、持续时间之久(170多年),在世界古代史上纯属罕见。

会泽古城江西会馆.jpg

会泽古城江西会馆

  随着石城的建成和铜矿开采的兴旺,南来北往的各路人马伴随着马帮的铃声,叩响了最古老也最动听的乌蒙山交响曲。一时之间,会泽成为众人向往的“淘金地”,五湖四海的人纷纷涌入会泽,建会馆、修寺庙、建作坊、兴工业,铜铃叮当、车马奔驰、富商大贾、贩夫走卒不绝于此,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滇北“清明上河图”。

会泽古城.jpg

会泽古城

  会泽古城,也从一个府城一下成了驰名全国的“万里京运第一城”,并享有“天南铜都”之美誉。走进会泽古城,会馆建筑群落联袂成片,走近红墙斑驳、逶迤绵延的猫弓墙,凝视着古朴端庄的会馆民居,看着那已成青黑色的梁柱、檐瓦,参差错落,飞檐翘角,细腻精致的木雕,文采飞扬的名人墨迹,“八方辐辏,商贾云集,百物竞流,酒旗茶旌,俨然一都市”,“天南铜都”的繁华似乎就在眼前。

通海:一地三城 古韵悠长
 
 
 
 
 
 
古城夜景.jpg

  钟毓灵秀的通海,从远古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积淀,构成了绚丽璀璨的文化氛围。

  通海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中,秀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通海古城依山就势,形成了“山城湖”空间格局;古城内103个院落民居为历史建筑,其中有8个院落为明代建筑。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通海县先后荣膺“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

  远望通海古城,满眼古色古香。通海县城拥有着“一地三城”的独特城市形态格局,旧县居住、御城屯兵、迎恩城接待,三城各司其职,商路一脉贯穿。

202212182246217322.jpg

  县城和迎恩城在清朝年间因战乱被毁坏,后将县署迁入了御城,原县城则被称为“旧县”,旧县地处秀山山麓,旧县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明代通海“一地三城”城市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通海城市最先形成的部分。旧县的主街道平行于杞麓湖岸呈“带状”铺陈开,其他街道呈南北方向交于主街,形成“梳状”的街巷体系,体现出云南高原湖坝城市的典型特点。而御城则与生活气息浓郁的旧县不同,更有一座典型的军事城堡之韵味,究其原因,离不开御城在千年前便是屯兵之用,只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县署逐渐迁入其中,从而丰富了其居住之用。

御城.jpg

御城

  现在的通海古城,尽管已经没有城墙的围合,但是城市的格局仍保存完好,旧县历史文化街区与御城历史文化街区并立又特色分明,明清至民国年间集中成片的大量历史建筑坐落其中。

  通海还享有“礼乐名邦”之美誉。在这里,传承着一支优美的乐曲,这就是被人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通海女子洞经。700多年前,洞经音乐在通海萌芽,历经元明清三朝的交替更迭,至清末之时通海洞经已如火树银花般耀眼璀璨。

  数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撷取通海秀丽的湖光山色之景,怡悦幽雅静美的青山海月之韵,按经文和唐诗的音韵格式以及乐曲调式旋律的走向,经繁衍调整,使通海洞经古乐既有道家音乐的脱尘、儒家音乐的深厚、佛家音乐的庄严,又有甘陕音乐的高亢、江南丝竹的柔美和乡土民乐的亲和,加之隆重多彩的谈演形式以及“让天下皆宁”的谈演宗旨,深受各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典雅优美的曲调“冠冕南州”。

  相关新闻: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何是剑川?

  策划:李洁
  编辑:崔庆波 孙寅翔 陈一珺(实习) 郭语然(实习)
  综合整理自:云南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光明网、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今日剑川微信公众号、昆明发布微信公众号、丽江发布微信公众号等
责任编辑:崔庆波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