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携手同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聚焦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30日 07:58:36  来源: 云南网
 
 

  相约苍山之麓,再会洱海之滨。5月27日至29日,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今年,洱海论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共享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经验,推动共建绿色生态的美丽地球家园。

  海菜花沿剑湖岸连片盛开,如繁星洒满湖面,湖中渔舟划行,岸边水鸟觅食,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记者 杨峥 摄

 
让发展向“绿”而行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本届洱海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加快创新转型让发展向“绿”而行展开深入讨论。

  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动情讲述,通过几十年的治沙努力,黄土地从“黄”变“浅绿”再到“深绿”,当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感叹,作为“新大理人”,扎根大理古生村,建设科技小院,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忧、治学问,探索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路径,干劲满满。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荣介绍,中兴通讯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于2021年发布了数字经济战略,包括绿色供应链、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行业赋能等内容。企业正从对齐准则规范、压实管理与行动、拥抱科技与创新、加强整体协作与配合4个层面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转型。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上海电力大学法学副教授司军艳阐述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引进中国几年来的发展历程等内容。司军艳说:“随着投资人、消费者、各行业对ESG评价体系的认可,在未来,做好相关认证对于上市公司的风险防控、绿色投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上海英国商会执行会长邓斯图介绍:“我们针对英国企业高层组织了对话活动和论坛活动,分享他们在中英两国的实践,促进中英企业在ESG中的交流,鼓励两国企业在ESG领域开展更多合作。”

  云南的绿色发展潜力也被国内外企业看好。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碳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部总监李京说,晶澳公司在云南曲靖的生产基地为该公司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绿电比例,绿电使用比例超过92%。“今年,公司通过购买VCS(自愿碳标准)指标,计划实现曲靖工厂的净零排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

  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的浪漫令各国观众回味无穷。本届洱海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叙事表达”分论坛中,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宋英杰现场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深厚底蕴,并从中国生态文化叙事特征的角度为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鲜活案例。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中华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传承至今,对绿色的向往也是各国人民跨越国界的共同期盼。今年的洱海论坛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后的首届洱海论坛。与会嘉宾认为,要让更多人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需要讲好生态文明的故事,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聚焦“大事”和“小情”,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理论,也展现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小故事。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平表示,加强中国生态观的国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关键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国际视野下的“他者思维”,把握话语建构、话语转换和话语传播3个关键环节。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副主任董彦说,作为绿色城市生活联盟的发起单位,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将从发挥多语种多业态的综合传播优势、搭建国际性的交流合作平台、开展生态文明国际传播领域的课题研究3个方面助力城市生态文明产品的价值实现。

  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王元丰同样强调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减少铺张浪费这样的小事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博士杨春燕看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大众参与,特别是面向下一代开展工作。她们希望,各领域共同努力,培养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明日合伙人”。

  论坛现场

 
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积极与各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最鲜明的底色。

  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说,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这些都促进了全球和区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进展。云南大学斯里兰卡籍外教苏噶特·拉特纳瓦克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中国一直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合作。缅甸《北极星》周刊总编辑吴温丁表示,中国各个城市的道路两旁都种植着树木,公路、铁路修建不破坏生态环境,这让他相信中国有能力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面向未来,中国倡议国际社会携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得到积极响应。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说,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围绕可持续发展开展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以及中非等区域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希望与各方加强交流互动,构建政策、科学、商业“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网络,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副代表宋曼姝认为,波兰与中国可以在绿色基础设施、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说,哥伦比亚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未来将与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更多探索与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一级专家道博伟表示,去年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上合组织将进一步推动成员国间的环境合作。

  自2021年首届论坛以来,洱海论坛已成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化平台。今年,洱海论坛发布了“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洱海倡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与会嘉宾倡议: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子语 段苏航 冉秀兰 秦蒙琳 李丽

 
 
现场特写
苍洱如画 心之向往

  “苍山的‘苍’有什么含义?”“它代表这是一重绿色的、有力量的、延绵不绝的山川。”5月29日,参加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海内外嘉宾来到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沿清碧溪步道拾级而上,大口呼吸新鲜空气,张开双臂拥抱扑面的碧绿。从导游给出的苍山的含义中,嘉宾们各自思索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生态智慧。行走于洱海生态廊道,步道、湿地、传统村落相得益彰,大家不禁感叹:“这就是心之向往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媒体司司长松沙瓦·鹏沙对此深有感触。论坛上,他认真聆听并记录了生态文明的大理经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些年,传统工业对洱海生态形成了威胁,后来,大理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扮靓整个城市,才有了鸟在水边飞,人在画中走的景致。更让松沙瓦·鹏沙高兴的是,在路边咖啡店买到了老挝咖啡。松沙瓦·鹏沙一边品尝着家乡的味道,一边惬意地说:“这一刻,人与湖、人与村、人与人,关系是那么融洽和谐。”

  漫步生态廊道,水中摇曳的海菜花、岸边休憩的白鹭、村民弹唱的民歌都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柬埔寨记者俱乐部秘书长、柬埔寨《和平岛报》总经理彤·索婉朗斯蕾说:“生态廊道建设有效阻断了周边村庄对洱海的污染,既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还为游客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一举多得。”彤·索婉朗斯蕾认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值得各国借鉴,特别是运用在柬埔寨洞里萨湖的开发和保护中,期待柬埔寨和云南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

  波士顿咨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及合伙人王浩宇一路上热情地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减碳”见闻。他介绍,中国的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的开发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为其他国家节能减排给予科技支持。“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践行‘双碳’目标需要彼此协同互补。”

  时隔7年,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孔子课堂本土教师杨金金再次来到大理,她发现了许多新变化。“好生态能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保护好生态环境让生活更美好。”杨金金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苍洱如画的美景。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欢 莫颖艺 沈燕 张莹琳 胡丽仙 杨春梅

 
 
 
亮点
 
 
 
 
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
 
 

  初夏,洱海水域绽放团团洁白的海菜花,湖面倒映出蓝天白云,如梦如幻。5月27日,参与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部分嘉宾及骑行爱好者100余人,从洱海生态廊道阳南溪出发,骑行洱海之滨,感受“健康生活目的地”魅力,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守护蓝色星球”大理公益骑行作为论坛配套活动举办,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论坛主题的同时,也让与会嘉宾一睹“水质风向标”海菜花与其自然生境洱海的美丽景象,共同见证洱海保护工作开展20余年来取得的喜人成绩。

  近年来,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形成“洱海案例”“洱海经验”,并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最近3年洱海水质年年为优,洱海论坛也成功举办到第三届。来自驻华使馆、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智库、媒体和企业的中外嘉宾相聚洱海,共同关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达成共识与合作的同时,也见证了大理的变化。今年,生态廊道上的游客更多了,“全年旅游无淡季”为沿岸村子带来旅游服务收入,一汪清水成了“洱海清、大理兴”的真实写照。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已从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16年,他表示:“中国95%以上的湖泊与洱海情况类似,希望通过洱海论坛将‘洱海经验’‘洱海模式’推广到全国,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

  5月29日,一场苍山生态保护成果调研在感通索道进行。清流激石、蝴蝶纷飞,色彩缤纷的杜鹃正值花期,令人心旷神怡。观景台上,经常能见到野生松鼠与游客、巡山员和谐互动的画面。身着金花服的导游引导中外嘉宾游览珍珑棋局等景点,并介绍南诏国、大理国的历史。

  近日,由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承担的“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历时两年半,是苍洱地区近40年来首次进行的大型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首次利用红外相机监测苍山动物种类,发现昆虫新物种3种、大型真菌新物种1种,以及新记录物种100余种。记录影像发布后,中华小熊猫、黑熊、苍山林麝、苍山蝎蛉、南诏蝎蛉、苍山蚱的身影让人们再次领略到大理生物多样性之美。

  “十四五”期间,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统筹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实施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苍山生态保护,推进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工作,让生态成为大理最美的颜值、最硬的家底、最大的优势。同时,做强资源经济,打造“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世界级康旅品牌,启动大理市创建“国家湿地城市”工作,推进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等,以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大理高质量发展。

  为期两天的洱海论坛结束后,孔海南教授前往洱源县调研海菜花产业,探索将海菜制成半成品以延长保鲜时长、降低运输成本的方法。种植海菜产值高、污染小,目前,洱源县发展种植海菜3000多亩。“通过产业化发展海菜种植,未来,大理海菜能够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真正实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孔海南说。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苏航 李丽 秦蒙琳

责任编辑:孙寅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