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网出品的首档自制视频访谈栏目《因你而来》于5月18日正式开播。该栏目携手“诗莹印象”,特邀钢琴家、著名艺术推广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王诗莹担任主理人,汇聚文化、体育、经济、学术等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重量级嘉宾,以实景拍摄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深度对话,追寻他们的成长轨迹、聆听他们的心灵感悟,呈现富有时代质感的人物图谱,讲好可观可感可知的云南故事。
1949年6月,12岁的周秉德随父亲周恩寿(周同宇)从天津前往北京。在中南海,她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伯父周恩来。
此后的15年间,周秉德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共同生活,是与周恩来夫妇关系最密切的晚辈。伯父周恩来的言传身教,在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周秉德的一生。在自己所著的《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一书中,周秉德这样写道:“忆及这些旧事,作为后人的我们,总能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并在纷繁的时代中给自己一份固守和坚持!”
也是一个6月,云南网《因你而来》栏目组在北京见到了年逾八旬的周秉德,听她将在伯父周恩来身边的那些故事娓娓道来。
在中南海西花厅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周秉德来说清晰如昨。
记忆中的4月,当西花厅院内的海棠花开满枝头时,周秉德少不了要陪着伯父周恩来抽空在院中散步赏花。“这是他在紧张、繁重工作间歇中难得的放松机会。”在周秉德的印象中,身为共和国总理的伯父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总是匆匆忙忙出去,匆匆忙忙回来。”
一个暑假的清晨,周秉德早早起床,正在院子里看书。这时,忙碌了一夜的周总理还没休息,也来到了院中透透气。
“秉德,你怎么还在这看书?”听到伯父的厉声训斥,周秉德仰着头,百思不得其解。“你没看见那么多叔叔在那打扫院子吗?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在这看书啊?”
周秉德这才恍然大悟。“我这个国家政府总理的亲侄女,在这些普通战士面前,我不能够高人一等。我跟他们是平等的。”周秉德至今都记得,伯父时常教育她,“我们共产党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家人谋利的。我的责任重,但你们现在就是普通学生,长大了就是普通老百姓,你们以后的前途,靠你们自己”。“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周秉德说。
邓颖超在颐和园养病期间,周总理也曾多次带着周秉德姐弟前往颐和园,探望他们的“七妈”(邓颖超)。然而,每次进颐和园,周总理总不忘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买票。漫步在颐和园中,周秉德眼见伯父与拥挤的人潮擦身而过,与公园里的普通游客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在外面不能到处讲我是谁家的人,我跟他的关系。”当记者问及“周恩来侄女”这一身份意味着什么,周秉德告诉记者,“周恩来侄女”的标签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特权。“从内心深处来讲,我们不是说去‘做’一个老百姓,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老百姓。”
今年泼水节期间,周恩来总理62年前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珍贵影像再度引发热议。网友们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在评论区表达着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他太爱人民了,太无私了。他处处想的是老百姓,处处想着国家的建设,想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周秉德在回答云南网记者的提问时动情地说道:“我觉得这位总理是一个‘无我’的总理。”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破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严重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当时,作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在第一时间赶到了震中地区。在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周总理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灾区群众。
在讲话时,周总理发现群众迎风而立,他便立即调转方向,自己面对风口站着。周秉德说,当时,一旁的干部见状觉得不合适,劝说总理,但总理却说:“是咱们少数人对着风合理,还是让成百上千的人对着风合理?”
回忆起伯父生前的种种细节,周秉德说:“他从来都是这样对待老百姓的,处处想着大家,无我、忘我。”
正因为周总理穷尽一生都甘为人民公仆,他也赢得了人民无尽的爱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百万民众自发聚集在长安街,冒着刺骨寒风,含泪相送。周恩来的名字,也成了全体中国人一份永恒的怀念。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总理和人民同甘苦,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大家都非常热爱他,因为他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周秉德说。
“两位长辈对我们生活上的关怀、思想上的启迪、品格上的培养,以及作风的锤炼,都付出了大量的关爱与心血。”伯父伯母多年的教育,对周秉德与弟弟妹妹来说,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从北京师大女附中初中毕业后,周秉德感念于伯父伯母的日常教诲——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决定放弃高中,去上师范学校,当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要建设,我觉得我应该去农村做小学老师,尽量减少文盲比重,逐步提高国民文化程度。”
在北京师范学校学习三年后,周秉德主动要求去农村工作,被分配到北京东郊区第三中心小学当老师。但仅三个月后,周秉德便被调到朝阳区委。“伯伯说‘你怎么又到机关来了,是不是因为我周某人的关系?’我说没办法,他们要求是党员,我只能服从分配。”周秉德说。
因为丈夫沈人骅是军人,结婚后,周秉德也跟随丈夫离京,先去西安工作了5年,又到贵州山区里工作了4年。周秉德记得,在贵州时生活艰苦,条件简陋,大家都是共用厨房。“有一次还听到别人议论说,‘你看那家姓周,说什么周总理的侄女,要真的是周总理侄女,能到这里来,跟咱们一块受这份罪吗?’”周秉德听了也不放在心上,只折回自己房间,打算等会再去。“反正都是这样,人家不相信我真的会是周恩来侄女。”
后来,部队要调丈夫回京,周秉德因为没有调令没有想一起走。去和部队领导告别时,面对“你周秉德回北京找工作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吗?”的质疑,周秉德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工作都是服从组织安排,从来没走过一句话的路!”
在经部队领导与北京的沟通后,周秉德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又随丈夫回到了北京。而当她出现在伯父周恩来面前时,那句熟悉的话语再次响起。“秉德,你都离开北京9年了,怎么又回来了?是不是因为我周某人的关系?”
周秉德回忆,当时伯母在旁解释是秉德随军调动,伯父这才不再审问。“总之,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关系,在工作地点上、工作职位上、工作岗位上有任何的便利和提升。我们从来都是知道的,不能利用他的关系做任何有利个人的事情。”周秉德说。
2016年,周秉德和儿子成立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大鸾”“翔宇”分别取自周总理的乳名和字,寓意着基金会将秉承“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的使命,围绕风范传承、扶贫助学、民心相通三个方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作为周恩来的亲属、晚辈,我们将穷一生之努力,学习、发扬周总理的这种精神,继承他的遗志,为我们国家的富强,为人民的富裕而努力奋斗。”周秉德在书中写道。
支持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制片:刘成 锁华媛
策划:罗蓉婵 李熙临 张成
摄像:刘畅 夏欣瞳 许卓皓 娄新月
灯光:陈思蒙 刘畅
剪辑:娄新月 夏欣瞳 陈思蒙
美术:陈思蒙
本期记者:李熙临 牟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