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灾后如何关注心理健康? 医学专家: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0日 06:50:0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灾后如何关注心理健康? 医学专家: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近期,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造成近129万人受灾。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公众应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帮助需要心理关怀的人群?9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专家建议,如果严重的心理反应长期无法缓解,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急性应激反应期表现包括恐慌、麻木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在面临各种灾难造成亲属去世以及财产损失等,可能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出现心理创伤。这次洪灾,党和政府一直在全力支持受灾地区及群众,这种支持系统可以帮助被影响的人把心理创伤减到最小,不过,部分人群难免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专业人士给予科学的支撑和应对。”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医师钱英表示,从医学上来说,遭受心理创伤的前1-3天为急性应激反应期,包括恐慌、麻木等,即使正常人也有各类心理反应,一般人1-3天自行缓解,即使延续也不会超过1-2周。少数人的急性应激反应将持续到灾难发生后一个月内,可能会出现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失眠,甚至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如果急性应激反应症状持续到创伤发生一个月后,或一个月后才开始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出现的比例一般在5%以下。

面对意外反应 可在4个阶段提供帮助

如何识别这部分人群?钱英表示,可能包含这些典型症状:闪回,即创伤图片反复在梦中出现;警觉性增高;回避一些敏感场景;此外,也可能出现类似抑郁的情绪和行为状态,对未来没有兴趣,沉浸在对过往的回忆中,等等。对于有这些症状的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钱英建议,在心理创伤的急性期,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三种“感”:首先,恢复安全感非常关键,要让他回到安全、熟悉的地方去;其次是帮助恢复联结感,可以让他跟周围的亲朋好友在一起,或者得到社会、政府的帮助,跟周围的关系产生联结;第三是恢复效能感,让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有作用的,让他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从长期来看,人面对意外的反应又可能分为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身边的人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帮助他渡过难关。

钱英介绍,一是麻木震惊期,有的人可能表现为大脑不活动了、“僵住了”,无法正常生活了,此时周围的人可以陪伴他、照顾他的生活,帮他恢复安全感;也有的人可能看起来跟个没事儿人一样,继续正常生活,但不要苛责他“冷血”,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他在回避创伤事件。二是否认追寻期,比如,有的患者表现为,爱人去世一两个月了,还在不停地给爱人的手机充电,觉得爱人还活着。这在3-6个月内都是正常反应,要尊重他的否认,不要着急把他带回现实中,要允许他去寻找、陪伴他的悲伤。三是沮丧期,此时可以帮助他处理情绪,跟他充分共情、支持他。四是重新的联结期,帮助他开启新的生活。

影响正常生活、工作 需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人是有自我复原能力的,大多数人群即使不经任何干预,通过自我调节,基本会在一个月内得到缓解。少部分人可能无法自行恢复,如果出现一些严重的心理反应,持续超过一个月都无法缓解,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交,就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采取药物或心理治疗,这部分人群在6至9个月内都能得到很好的缓解,极少数人会有病程的持续,但在医生帮助下也能与相应的症状共存。”钱英说,“绝大多数人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钱英还介绍了一个自我调整的小窍门——“蝴蝶拍”,即把左手放在右肩,右手放在左肩,轻轻拍击肩膀,脑海中浮现一些积极的画面,可以刺激双侧大脑,用运动式的方式来缓解应激反应的状态。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