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草领域是生态文明和绿美云南建设的主阵地。守住绿水青山生态底色,合理利用林草资源,通过发展经济林、森林康养等方式,不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林业惠民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林草低碳产业,全面带动乡村振兴,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的有关决策部署,全省林草系统,通过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按照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扛牢扛实林草部门主责,充分发挥云南林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初步形成以核桃和澳洲坚果为主的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木竹加工、林浆纸、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观赏苗木、草产业等具有云南特色的林草产业体系,全省林草企业达6741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户、省级龙头企业496户。2022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预计达3600亿元以上,较2021年的3002亿元增长20%以上。
9月20日—24日,“首届西南(昆明)森林产品博览交易会”(简称“森博会”)将在云南安宁—云安·农林天下(西南木材产品交易市场)隆重开幕。首届森博会落户云南,将为云南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聚集优势资源,注入不断升级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严格林草资源保护。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重要抓手,我省持续完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统筹保护与发展,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持续优化林草湿地空间布局,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预留空间。率先在全国建立林草资源监测、核查、执法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全省林草违法案件查处整改到位率超过99.4%,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从严从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2022年春夏防期仅发生森林草原火灾13起,取得了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扎实推进林草资源培育。我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350万亩、义务植树8900万株。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分区域建设19个特色乡土树种苗木保障基地,依托市场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储备苗木11亿株以上。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完成种草改良任务83.45万亩。通过强化保护和培育,云南林草资源总量、质量稳步提升,林草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根据国家林草局今年9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白皮书,云南林地面积3.75亿亩,森林面积3.18亿亩,均居全国第2位;活立木蓄积量24.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位;森林蓄积量21.4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草原面积1984.3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9.1%。
为加大对林草产业的扶持,省政府出台《云南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省级各部门形成合力推进林草产业发展。省级统筹资金支持营造林项目贷款及核桃收储贷款贴息,核桃、竹子、花椒等基地提质增效,坚果初加工一体化加工,核桃油生产加工奖补,冷链仓储建设补助等。省林草局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积极支持云南林草产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云南省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指引》,明确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探索林权抵押、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支持打造坚果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
聚焦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系统梳理全国涉林草企业信息,及时推送各州(市)开展精准招商。强化上下联动,积极开展省、州(市)、县(市、区)联合招商。2022年,全省林草系统共开展招商活动950余次。其中,省林草局直接参与7次;新引进林草产业项目31个,协议投资额483.5亿元,实际到位15.5亿元。引进重大外资项目1个,协议投资额60亿元。
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打造一流林草营商环境持续发力,省林草局下放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共12项,取消省级行政许可事项9项。委托各州(市)林草局承担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和草原部分省级审批权限。积极争取国家下达林地定额28.5万亩,较2021年增长73.7%,居全国第一。着力破解政策瓶颈,研究制定出台光伏项目、天然林使用等系列政策文件。增强服务意识,首次制定印发项目使用林地、草地指南,主动对接项目规划林地需求,提前谋划要素保障。狠抓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大幅提高项目使用林地草地审批效率,实现重大项目报件即到即审,一般报件在法定工作日压缩50%(10个工作日)。
随着林长制实施,全省各州(市)落细落实林草产业发展主责,因地制宜推进林草产业发展,全省各州(市)林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提升、质量不断提高。如:保山市落实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加强对林草产业发展的指导,对企业实施“零”距离服务;红河州加强与农发行、国开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合作,2021年,全州绿色信贷余额232.8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13亿元。文山州重点抓油茶产业发展,全州累计投入油茶产业扶持资金3.5亿元。普洱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普洱市现代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普洱市现代林产业发展工作。大理州永平县的“双绑机制”,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群众增收千万元。临沧市凤庆县探索形成“2321”核桃产业发展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林草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林草科研力量投入,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创新团队7个,全省从事林草研究的院校、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科技平台达28个。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林草重点产业强化科研攻关,“十三五”以来,云南进入国家林草局成果管理库科研成果98个,共授权林业专利2000件以上,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1项,审定林木良种152个。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核桃产业发展要求,省林草局统筹专业技术力量,依托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核桃油提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代生态制取核桃油新工艺新装备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填补了核桃油提取的国内技术空白。
在林草科研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林草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全省林草系统共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110余项,推广转化应用科技成果43项,实施核桃、澳洲坚果、花椒、林下中药材、森林质量提升和珍贵用材林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68个,建设林草科技示范基地100余个,培训林农近70万人次,积极推进林草标准体系建设和新品种保护,聚焦乡土珍贵树种发布实施林草行业标准,国家授权云南林业专利数量3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72件。省级注册登记植物新品种635件,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植物新品种268件,植物新品种授权数量全国排名第4。
森博会期间,来自省内外林草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将聚焦木材与木制品、林下经济、坚果、野生菌、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围绕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为推动“林草产业”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把脉问诊。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森博会期间,林草产业、行业、企业各方人士将探讨《云南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细则、落地措施,并通过此次活动,实现信息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发力、协同发展,提升云南特色林产品展示服务中心产品知名度,推动特色林产品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云南网记者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