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归村位于永德县永康镇西南部山区,是一个“直过民族”布朗族村寨,村里393户农户全部为布朗族。以前的送归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产业发展难、村庄建设难、基层治理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村党总支推行以一座堡垒、一个信念、一场集会、一个约定、一种执着、一声号令为主题的“六个一”模式,夯实发展基础、培育人才种子、凝聚民心力量、助力乡风文明、指引致富方向、扮靓村庄颜值,走出布朗村庄的美丽“蝶变”之路。
送归村 供图
一座堡垒夯实发展基础 一个信念培育人才种子
“虽然在村里工作了19年,但当选党总支书记、主任的时候我还是很忧虑,担心辜负了组织、群众对我的信任。”送归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春美回忆起2023年刚任职时,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重大,内心忐忑。
2018年11月,送归村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如何让村民真正富起来,成了村党组织放不下的大事。
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送归村通过建立“配强村级班子、聚强党员队伍、育强后备力量”的“三强”工作机制,建强基层党组织。从群众口碑好、有发展潜质的年轻党员中选拔培养后备力量,下沉一线与村干部结对开展“一对一”跟岗实训,实现个人成长与村级各项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从执行力强、沟通力强、有发展思路的后备力量中选拔村“两委”班子,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向党组织靠拢,共同发展村级事业。
送归村探索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员+‘自然村长’+党员”挂钩自然村制度,依托39个“微网格”助力基层治理,齐心协力解决好村内各项事务,先后有9名驻村工作队员和“自然村长”到村里开展工作。
送归村鼓励村民精心培育孩子,坚决不让一个孩子“上不了学”。对叛逆期的孩子,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协助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多形式开展教育帮扶;对考入大学的孩子,帮助申请雨露计划、争取困难家庭学生补助。目前,全村已经培养出104名大学生。
在把孩子培养好的同时,送归村着眼产业振兴需求,在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上下足功夫,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交流指导,引导农户真学真用。2024年以来,村里组织坚果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12次、烤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32次。
一场集会凝聚民心力量 一份约定助力乡风文明
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是送归村布朗族群众约定俗成的“开门节”。这一天,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打歌、跳舞、聊家常、话真心,庆祝当前美好的幸福生活。
村党总支以“开门节”为契机,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惠农政策,并依托“文艺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活动,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送归村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重要阵地,将村规民约巧妙融入日常治理,引导村民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化解调处矛盾纠纷。
“以前无论大事小情村民都会喝酒,经常耽误事儿不说,还容易产生矛盾纠纷。”送归村驻村第一书记龚天忠介绍。针对这一情况,村党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大调研活动,以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火塘会等形式,与群众约定不打架斗殴、合理饮酒。同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做出村组干部、党员干部带头不饮酒的约定,并签订了承诺书。
村级党组织推进“微网格”治理模式,促进基层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了农户与农户之间、网格与网格之间互相监督、互帮互助的治理模式。“现在饮酒风气有很大改善,大伙一起打歌跳舞,更加团结一心了。”龚天忠说道。
村“两委”邀请专家开展坚果提质增效培训。 供图
一种执着指引勤劳致富 一声号令扮靓村庄颜值
“我们来驻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带领老百姓增收,这也是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送归村驻村工作队员陈云富说,工作队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的方式,带动群众主动作为。
送归村探索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产业发展路子,立足各自然村不同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村“两委”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烤烟、甘蔗、土瓜等产业。同时,理事会主动对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服务模式,确保农户销售无忧,保障农户收益。
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群众会“一事一议”表决,送归村决定,由集体出部分资金、群众投工投劳、挂钩单位帮扶及镇上支持,大力整治人居环境。
针对产业路存在的突出问题,村里采用“党支部+理事会+网格+群众”的模式,协调帮扶资金、材料及挖机,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5600人次,重新修建了一座混凝土生产便桥,惠及101户村民。
“这两年,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为我们做了很多实事,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了,我们老百姓都很舒心。”村民金学军高兴地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隋鑫 李春林 通讯员 李燕 罗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