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不减肥
五六七八九月徒伤悲
但更悲伤的是——
刚减5斤,反弹10斤!
当代年轻人的减肥实录:
饿得眼冒金星,跑得膝盖报警
结果体重计上的数字
像蹦迪一样上蹿下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为什么你的身体总在
“报复性反弹”?
体重反弹有多种原因
但大多是因为不够了解
体重调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身体开启“保命模式”:
如果选择了极端节食,每天摄入的热量低于1200大卡,就会触发人体“保命模式”。身体会认为现在正在处于食物极端短缺的状态,只能减少消耗才能维持生命,因此就会降低基础代谢。
脂肪细胞记忆效应:
当减重有一定效果后,脂肪细胞虽然体积缩小了,但仍保留原有形态的“记忆”,一旦增加食物摄入或是恢复原来的饮食,脂肪细胞会迅速膨大为原来的体积,导致反弹。
激素水平失衡:
人会出现饥饿感或饱腹感是由胃饥饿素和瘦素等激素控制。如果饮食不当、代谢异常、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因素都会导致激素失衡,就会出现才吃不久就又觉得饿了,或者是已经吃了很多,但是却没有饱的感觉。
肌肉流失陷阱:
如果减重方式选择的是单一的节食或是单一的运动,并且减重速度过快,会导致肌肉流失,每流失1公斤肌肉,每日基础代谢就会少消耗13大卡。
自我奖励心理:
减重有一定成效后,心理容易产生自我奖励的想法,“我这么努力,多吃一顿是应该的”,如果每次减重都有这种想法,很容易引发饮食失控。
比起体重反复横跳
更令人绝望的
是一减肥体重就上涨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可能是在你短时间内用力过猛
导致身体机能崩盘
无法正常运转了
正常成年男性每日基础代谢率约为1500—1800大卡,女性则约为1200—1500大卡,具体还要取决于个人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及生理状态、如果每天的热量缺口大于500大卡,有可能引发肌肉分解和暴食倾向。
碳水化合物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一旦不能保证基本摄入,就容易导致激素紊乱,例如会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对基础代谢和脂肪代谢都有调控作用,一旦甲状腺激素不够,就容易降低基础代谢率和脂肪代谢率,导致体重增加。
如果减重只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忽略身体成分变化,就更容易选择错误的减重方式导致越减越肥。
减重多次反弹可能导致代谢紊乱
增加心血管疾病
胰岛素抵抗等健康风险
并且还会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身体对后续减重措施反应减弱
减重效率持续下降
那么
正确的减肥应该怎么开始?
第一步就是尽快到医院的减重相关门诊就诊。
通过初步检查,分析饮食生活规律和特点,明确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糖、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如果有必要还可以检查是否存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缺乏。
然后由医生为你制定适合自己的减重方式。
如果没有明显的代谢问题,可以制定可持续的减重方案:
·设立合理的心理预期:设定分阶段减重目标(如3—6个月减重5%—15%),避免追求短期快速减重。建立非食物奖励机制,替代因减重成功引发的暴食冲动。
·阶梯式控制热量摄入:初始阶段创造10—15%热量缺口,每减5%体重可以调整一次。调整后保持每日热量摄入在基础代谢率的80%左右,避免极端节食导致代谢率骤降。
·优化营养结构:增加蛋白质摄入,维持肌肉量以提升基础代谢率。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避免“隐性饥饿”导致的代谢紊乱。
·运动干预:每周2—3次抗阻训练,增加肌肉量以对抗代谢适应性下降。避免单一有氧运动,采用“力量训练+有氧”组合模式,减少肌肉流失。
·定时监测:每周称重1—2次,记录饮食和运动数据,每周测量腰围/臀围,每月检测体脂率。允许体重在2kg范围内波动,关注长期趋势而非日变化。
·过渡期管理:达到目标体重后,用8—12周逐步增加热量,每周提升50—100大卡,优先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这类人群单纯依靠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干预,达到减重的目标所需的时间较长,但往往这类人群已经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肥胖造成的并发症,需要尽快减重,减少健康损伤,这时就需要医学手段的干预,合规减肥药物辅助治疗,或是无痛胃镜下的胃转流支架植入术都能实现尽快减重的目标。
当然,医学干预的同时,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干预也要持续进行。
体重管理本质上是与身体建立新的平衡
只有能长期坚持的
才是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
减重过程中也需要综合运用干预手段
逐步修复因反复减重受损的代谢功能
将“减重-反弹”模式转化为
“阶梯式下降-稳定”的健康轨迹
云南网联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特别推出
统筹:浦美玲
策划:吴珺 彭锡
编辑:郭建丽 刘曦靓
设计:奎佳良 李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