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党总支副书记岩谈将佤族织锦带到展会。看着展位上陆续卖出的佤族传统服饰,他发现这门传统的技艺能够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收益。“村里的人把织锦当作很平常的事。我们从没想过它会受到这么多人喜爱,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岩谈说,南博会短短5天内,他们便有了19000多元的销售额,而当时西盟县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0元左右。
可观的收入让岩谈发现了佤族织锦的潜力,也让他萌生了带领村民靠织锦致富的念头。2023年9月,在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岩谈领办了西盟县第一家专业制作佤族织锦的农民合作社,建立生产管理制度和品控标准,注册了“锦出佤山”商标,目前共有社员50余名。
合作社的成立推动了乡村分散手工艺向规模化经营转型,在原料采购、接收订单、拓展销售渠道、织锦技术交流与培训等各方面提供服务,让村民实现了手艺致富、家门口就业。“农活或者家里的事忙完了,有空闲时间我就会来做织锦。除了很急的订单以外,我们工作的时间都比较自由。”佤族织锦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小香一边拉动着织布机的竹片一边说,为合作社收到的订单制作织锦产品给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织锦“出山”,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也打开了让世界看见西盟佤族织锦的窗口。如何让传统技艺走向现代,激活非遗的生命力成了合作社的新课题。“去年3月,我在上海国际纱线展上发现了咖啡纱线这个‘宝贝’,它是用咖啡渣做成的纱线。普洱是咖啡的重要产区,我们不妨试试用咖啡纱线制作佤族织锦,让两者来个‘跨界碰撞’。”“驻村第一书记”陈涛说,他们将咖啡渣给上海、江苏的企业加工成纱线,然后用于佤族织锦生产,创造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乡村手工业新产品——咖啡织锦。在2024年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咖啡织锦首日亮相便被抢购一空。
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合作社还与服装企业合作,推动佤族织锦从民族服饰向都市时尚单品转型;对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村寨的傣族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傣族手工纸为原料,制作里外“双非遗”佤族织锦产品包装;建立佤族织锦产品溯源系统,为每件手工织锦产品赋予“身份证”,记录其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信息。在创意与技术的赋能下,班母村的佤族织锦不断焕彩出新,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激活。
如今,班母村的“锦出佤山”系列咖啡织锦产品初步形成了“非遗+时尚+环保”的营销模式,2024年带动村民增收25万余元。从“大山”走向“大众”,佤族织锦正讲述着独属于西盟佤山的故事。
云报全媒体记者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