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古城的北端,有一座被纳西人唤作“崩时知”的秘境古镇——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古镇。
白沙古镇1300多年历史斑驳的古城墙,散发着时光质朴的温度,玉龙雪山的泉水从古镇青石板路下汩汩流过,古街老巷氤氲着人间烟火。每周的赶街天,这座古镇都会迎来一片热闹繁华景象。
每逢赶街天,白沙古镇的专职消防员们都会和村民们聊家常,科普居家用火安全,在街头巷尾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以来,白沙古镇“活”起来了,消防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镇与消防的故事要从镇、村里的点滴改变说起。
千年古巷里的现代守护
说起白沙古镇以前的消防面貌,原住居民陈大爷有感而发:“以前到处都是乱搭的电线,遇到雷雨天气都要叮嘱小孩,不能随意在屋檐下躲雨。”白沙古镇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且紧密相连,火灾风险高,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当地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当时古镇内管网不通水,消防水源距离较远,火灾防控的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
为破解这个难题,玉龙县委、县政府将白沙消防水池、市政管网及电气线路改造纳入“智慧消防”建设工程,在古镇范围内修建消防水池13个、铺设消防管网8800余米、增设消防取水点32个、新建消火栓189个、电改1217户。
为打通社会化消防工作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建强白沙古镇基层火灾防控力量,2015年9月,白沙镇专职消防队(站)应运而生,2022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一队一站”。作为丽江建队时间最长的乡镇基层消防队(站),白沙镇专职消防队配有15名专职消防队员,三辆共计11吨载水量的轻型消防车以及水带水枪等器材装备,所有队员经培训后全部具备初期火灾扑救和基础抢险救援能力。
如今,放眼望去,村内一条条青石板路串联起座座青瓦木屋,再也不见交杂错乱的电线,沿途消防栓为古镇古村增添了一抹“消防红”色彩,屋内人们的欢声笑语,在消防设施齐全的民宿里展现出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从“空白点”到“示范点”的蜕变
“当时听说我们村里成立了政府专职消防队,我立马就报名了,如今也是干了10个年头的基层消防工作了。”白沙镇消防工作站副站长和万全说。
“大伯,肉不能在家里熏,很容易着火。”“阿叔,电动车停在家里充电很危险。”“小朋友,灭火器不能当玩具,家里的大人要及时检查……”和万全带领队员们拿出了“老黄牛”精神,每天都开展“敲门入户”行动,逐一排查消防安全隐患,耐心传递消防知识。
为有效填补乡镇消防力量“空白点”,充分发挥出“灭早、灭小、灭初级”的重要作用,玉龙县消防救援大队组建了业务骨干小组,定期前往白沙专职队(站)上门调研指导业务技能,有效加快推进农村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白沙站在丽江市率先独立完成了首个乡镇级行政处罚,档案台账也成为典范。
依托村“两委”,白沙镇专职消防队对农村违规用火、用电及烟熏腊制品、电动车不规范充电等现象进行整治管理入手,建立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网络,对防火安全工作进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将消防安全工作渗透镇、村家庭,最大限度消除消防安全工作死角。
既是“逆行者”也是“暖心人”
“辛苦你们了!大半夜还帮我借来马匹救我下山。”“太感谢了!我还以为临时起意买的戒指要把手指卡坏了。”“幸好你们来了!一抬头看见这条蛇盘在厨房横梁上,给我吓得够呛。”“快休息一下!每年你们都来帮我翻土撒种。”……不计其数的感谢,无论是被困山林迷失方向受伤的游客,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提到白沙镇专职消防队,总是赞不绝口。
白沙镇专职消防队成立以来,先后前往景区、传统村落、森林火灾易发点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巡查6000余次,排查整改问题隐患5100余处,通过知识讲座、实地操作演练、入户宣传、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安全宣传培训2600余场次,共接警处置各类火情10余起,社会救助35起,圆满完成各类驻点安保任务25次,为农户抗旱送水10余次,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这支队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云南网记者 董涵思 玉龙县消防救援大队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