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丨他给文脉刻指纹:篆刻者李计河在建水文庙的十八载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 22:05:52  来源: 云南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文庙的青石板上,金石之声清越绵长。李计河的篆刻摊静踞大成门侧,一柄刻刀游走于青田石上,石屑簌簌,似在雕琢十八载光阴——这位从曲阜南迁的匠人,正将半生岁月镌刻成流动的文脉。 

李计河在篆刻中 陈薇 摄

  李计河篆刻“建水文庙”的印章 田墨臣 摄

  “我从事篆刻已经三十多年,在这建水文庙,已经十八年了。”李计河指间的老茧早已对石料的肌理了如指掌,唯有乡音仍带着孔孟故里的余韵。在这位传承人眼中,篆刻不仅是谋生技艺,更是生命的托付,顾客摩挲印章时眼底的微光,就是对他的篆刻作品最高的赞誉。

  众多过客中,一位特殊游客的二度造访最令他动容。“多年前有个才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在我这刻过一回章。”他虚抚腰间、眼中满含笑意回忆道:“当时才到我腰这么高。前年盛夏,当他故地重游到建水,已是清华大学的新生。他还随身带着我原先给他刻的章,那一刻,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刻刀游走间,李计河看见少年眼中的光渐渐沉淀为文化的重量。带着旧章重返的故事,让一方印石成为时光的见证——篆刻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明基因的延续。这往复的轨迹,恰似中华文脉的吐纳绽放,在岁月里生生不息。

  小女孩观察李计河篆刻作品 陈薇 摄

  从齐鲁到滇南,这方小小篆刻摊俨然成了移动的文化驿站。青石上既有“仁义礼智”的筋骨,也藏着市井人家的祈愿。李计河说:“篆刻要有快乐在里面,这种快乐,是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更是文化被雕刻的过程。”在建水,这样的文化守护者犹如星火,在时光长河中明灭不息。晨钟暮鼓间,拓碑的锤音叩击历史,制笔的指尖梳理文脉。童声诵经处,千年智慧在新芽间流转。这些守护者以各自的方式,编织着一张无形的文明之网,让历史的血脉依旧温热滚烫。

  李计河篆刻摊位 陈薇 摄

  在这个崇尚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人愿以一生丈量永恒。他们或许道不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定义,却用皲裂的指掌诠释着最质朴的传承——文明在历史的展柜中,更在熙熙攘攘的市井里,在代代相续的温度间。这或许就是华夏文明亘古常新的奥秘:始终有如石坚贞、似刀锋利的守望者,在时光长河中刻下不朽的印记。

  作者:红河学院 池宇翔 陈薇 袁旭 龚富春 田墨臣

  指导教师:李珏 李希璐

责任编辑:李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