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滇池北岸的滩涂之上,宝丰湿地公园正以一种静默而磅礴的力量,书写着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这片占地1633.8亩的湿地,不仅是滇池生态屏障的关键一环,更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界面——在这里,每一株水草的摇曳都记录着生态重生的密码,每一声鸟鸣都传递着生命复归的喜悦。
“绿肺”重生:一场逆向生长的生态革命
宝丰湿地的诞生,始于一场与生态退化的艰难博弈。曾经,这里遍布鱼塘、农田与违章建筑,滇池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岸边植被几近消亡,被当地人称为“滇池的疮疤”。2017年始,随着昆明“四退三还”工程的深入推进,这片土地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建设者们以“生态自愈”为核心智慧,重构公园的造景逻。用101种滇中特有植物编织出立体植被网络,保留了原生滩涂肌理。从深水区的苦草、黑藻,到浅滩的香蒲、芦苇,再到岸边的壳斗科乔木,12个植物群落构成了完整的“水下-水面-陆地”生态链。这种“以自然修复自然”的理念,让湿地每年能截留水体中20%以上的总氮和总磷,成为滇池最高效的“天然净水器”。
生命的回归:滇池边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在宝丰湿地的观鸟廊的木质栏杆边,常年架着摄影爱好者的长焦镜头。目前已知的就有102种鸟类在此栖息,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白琵鹭等。这些曾一度远离滇池的精灵,如今已成为这里的“常驻民”。
在全玻璃打造的沉水廊道中,常能邂逅滇池金线鲃的身影——这种被称为“滇池活化石”的濒危鱼类,曾因水质恶化濒临灭绝,如今却在廊道下的水域中结成鱼群。通过构建“沉水植物-浮游生物-鱼类”的共生系统,湿地已成功实现6种土著鱼类的自然繁殖,其中昆明裂腹鱼的种群数量较修复前增长显著。植物与动物的相生相栖,令人惊叹的是水下世界的复苏,正是宝丰湿地最珍贵的展品。
生态启蒙:让每一次游览都为此点赞
作为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永久性展示基地,宝丰湿地的模范意义早已超越了景观本身。更具深意的是湿地里那些“不完美”的设计,略显泥泞的步道提醒人们湿地的原始属性。宝丰湿地的故事从未有过“完成时”,未来的规划蓝图上,没有大兴土木的扩张,只有更精细的生态呵护,宝丰湿地的传奇,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书写的、没有句号的生态诗篇。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赵涵莹 李慧玲 王畅 高奎
指导老师:覃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