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媒眼中的祁连山:生态画卷里的守护与新生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当香港《明报》采访主任许书凎站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青阳沟管护站的山脊上,望着眼前的林海草原感叹“管护员们巡护的1500平方公里比香港陆地面积还大”时,一场关于生态文明的深度对话已在祁连山麓展开。
7月15日至18日,香港中通社、《明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等多家港媒记者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沿着生态科普馆、管护站、村庄、救护站的探访路线,亲身感受这片高原净土上生态保护的坚实足迹与蓬勃生机。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女子管护队队长杨毛措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王煜鹏 刘祎 摄
生态保护:科技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双重守护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正以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方式编织起一张严密的守护网。在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珠固寺村的寺沟管护站,副站长牛抓西文学介绍:“这里管护面积大,动植物资源密集,科技设备是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巡护人员难以抵达的区域,无人机承担起防火监测、野生动物观测和病虫害巡查的重任;红外相机则悄无声息地记录着雪豹、岩羊、蓝马鸡等野生动物的踪迹。不远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内,各类精密仪器正实时捕捉着祁连山的生态脉动。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甫解释:“这些数据能预警干旱火险,更支撑着气候变化与水源涵养研究。”
人文守护的力量同样动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女子管护队队长杨毛措介绍,管护站现有62名女性队员,多年来守护着片区的生态环境。队员们既要记录生态数据,又要照顾家庭,甚至影响女儿们也加入生态保护行列。“这几年巡护时看到的景色越来越美,心情也越来越好。”杨毛措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在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站长马存新向港媒记者展示救助成果:“截至目前已救助动物208只,包括荒漠猫、藏野驴、白唇鹿等青藏高原珍稀濒危物种。”今年1月救助的老年雪豹在站内专属的“静养套房”安享晚年,让橙新闻编辑陈柏源感慨:“和动物园里的动物不同,它身上有种自然的惬意。”
记者们用镜头记录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聚阳沟研学基地美景。王煜鹏 刘祎 摄
文化交流:生态文学与媒介传播的跨域对话
港媒的到来,为祁连山生态文化传播搭建了新桥梁。在祁连山生态科普馆聚阳沟研学基地,8岁的任洪毅从丛林滑索飞驰而下,一脸兴奋。“这比在家打游戏好玩!”香港记者们在林间与正在进行生态研学的小朋友们互动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工程师余瑶介绍,当地联合生态学校和专业机构开发自然教育课程,通过全国设计大赛储备优质资源,纳入教育厅课后服务系统实现长期使用,让生态理念通过教育浸润人心。
祁连山的自然山水之间,人文与历史的脉络绵延不绝。“美国有自然文学,中国生态文学应有自己的世界观!只有精准描写一草一木,才能传递生态之魂。”青海作家龙仁青在采访中目光灼灼。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郝进芳同样也用光影记录——他的摄影作品《雪山之王》荣获西班牙第34届MML国际摄影大赛生动多样性组高度评价奖。看到一张张生动的摄影作品,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郭涛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报道,让港澳及海外人士了解青海的生态保护成果,促成更多交流合作。”
记者们参观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的精彩作品。王煜鹏 刘祎 摄
生态旅游: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生态保护带来的优美环境,正成为祁连山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清晨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东旭村,鸟鸣清脆悦耳,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编辑张紫珂感叹:“从各种鸟鸣中醒来,感觉很奇妙。远山如黛,村舍错落,真有诗和远方的感觉。”尽管一场大雨打乱了篝火晚会计划,却让记者们更深入感受山村的生态蜕变。
村民靳三存家的五间民宿最多能容纳12人入住,“每人每晚50元,开民宿后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据了解,东旭村全村33户人家中已有13户开办民宿,生态旅游让村民们吃上“绿色饭”。在村里偶遇来“浪山”的游客,更让港媒记者感受到当地独特的生态文化。张紫珂说:“住在村民家,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和简单的生活,这是生态旅游最动人的魅力。”
生态旅游的发展始终以保护为前提。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范旅游线路、培育生态讲解员等方式,确保旅游开发不破坏生态环境。游客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也通过参与自然研学、探访管护站等活动,加深对生态保护的理解。这种“保护-发展-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让祁连山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四天的探访中,港媒记者们用镜头和笔端,记录下祁连山的云海松涛与雪豹岩羊,见证了科技赋能的精准管护、生态文学的人文滋养和乡村旅游的民生温度。
从生态屏障到文化长廊,从科研基地到研学课堂,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正以多元共生的和谐图景,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答卷。而这份答卷,将通过港媒的传播,让更多人看见祁连山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共同守护这片高原净土的生生不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