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蛹虫草、姬松茸……作为“药食同源”的养生代表,近年来,云南菌汤包不仅成为都市人的食疗新宠,更跃升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滇味伴手礼。作为中国野生菌王国和人工种植菌菇的重要产区,云南每年售出的菌汤包约3万吨,不仅串联起“云菌出滇”的产业链,更让一口香醇锁住云南的山野之味,滋养都市人的健康生活。
视频拍摄剪辑:周莹
均价10-25元/包 主要销往北上广等地
“这个多少钱一袋?”“15块。”“以前买的另外一种包装还有吗?”……这是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一家干货商铺老板水仙的日常。她经营着一家野生菌干货铺和两家茶厂,同时也建了自己的工厂加工制作菌汤包成品。
“我们是从2010年开始做,当时是在老广丰市场,2013年搬进了木水花,就一直干到现在。”水仙坦言,店里零售渠道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主要还是靠工厂包货盈利,帮别人代加工还有生产菌汤包成品后供给电商直播间、销往云南各州市和省外的特产店、餐饮连锁店等。”水仙的丈夫施先生主要负责对接工厂事宜,他提到,“我们厂里的菌汤包一天发出去的量大概一万多到两万包,经销商如果卖得好,可能5-6天会补一次货。去年销售量还不错,一天大概发三五千包,有两三万的日营业额,一年下来好几百万。大多销往北上广和江浙地区,最多的是广东。”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水仙店里售卖的菌汤包有5种类型,10元到25元之间不等。市场上的菌汤包种类丰富,便宜的低到5元,贵的60元左右,每包重量在90-500g之间不等。菌汤包内一般包含的菌类有:羊肚菌、蛹虫草、姬松茸、白松茸、香菇、鸡油菌、鹿茸菇、红枣等。
“大多数人是拿去煲汤、煮火锅,还有蒸鸡蛋、煎着吃,也有拿去炒的。”老板水仙介绍,很多外地游客也非常喜欢。
“来云南旅游,想带点伴手礼回去,一看菌汤包性价比高、还养生,送给长辈和朋友都很好。”正在店内挑选伴手礼的游客金先生(化名)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由于近期正值野生菌上市期,菌汤包的销量并不算高,9月份后随着沿海地区顾客煲汤的频次增加,销量也会逐渐上升。
冻干“锁鲜” 高端菌汤包深受食客青睐
为了解菌汤包的制作工艺,记者也采访了源头生产企业。作为省内生产菌汤包的头部企业,云南锦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菌汤包已经15年了,每年大约售出500万袋菌汤包。
据公司营销负责人段斌斌介绍,传统的菌汤包以人工菌为主,经过基础分拣包装即可上市,生产工艺门槛较低,因此定价亲民,目前仍是公司的主力销量产品。人工菌中,羊肚菌、鸡油菌、鹿茸菌、虫草花最畅销,根据不同的搭配需求,公司共设计了上百个品类。
值得一提的是,松茸、牛肝菌、红菇等野生菌,也通过冻干的形式,走向各地餐桌。“相比鲜菌的季节性供应限制,冻干技术不仅能突破季节约束,保留野生菌的原始风味,还具有更便捷的运输优势。”段斌斌分析,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选择冻干菌的客户群体也不少。
据了解,作为特色伴手礼,菌汤包的销售受季节影响较大。每年的旅游旺季以及9月份后,是菌汤包的销售旺季。“目前我们在楚雄等地有自己的菌菇种植基地,同时全国各个省会城市都布局经销点,还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段斌斌介绍,除此之外,作为源头供应端,公司也授权合作企业在京东、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下一步,我们也会逐步转型,转变传统的批发模式,通过自建旗舰店布局线上零售市场。”
年产量上亿包 小小菌汤包创出大市场
记者从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了解到,全省2024年栽培食用菌产量为81.17万吨,约有三分之一的栽培食用菌被制作为菌汤包,其中以干菌为主的菌汤包成品约为3万吨。
3万吨是什么概念?记者进行了估算,市面上的菌汤包规格每包在35克-500克之间,如果以平均250克/包为例折算,3万吨干菌可制成上亿包菌汤包。
这些菌汤包主要销往哪里?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江介绍,目前菌汤包销售仍以我国中东部地区为主,特别是“北上广深”及沿海地区,其中,酒店、火锅店等餐饮行业需求巨大。销售渠道主要有传统的企业供销、网店等,也有近年来新型爆发式增长的网络带货、直播销售、饮食拼搭等。
近年来,云南持续发力,不断擦亮“云菌”品牌。据统计,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19.41万吨(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38.24万吨,栽培食用菌产量81.17万吨),总产值472.49亿元(其中,野生食用菌产值288.54亿元,栽培食用菌产值183.95亿元),总产量和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8.22%和7.08%。
云南已形成以昆明(中国野生食用菌贸易中心、高原特色食用菌生产贸易中心)、楚雄(南华县“中国野生菌之乡”)、曲靖(栽培食用菌基地)、香格里拉(松茸核心区)、昭通(天麻核心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这也为菌汤包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现代化加工技术,让高原山珍突破时节限制,走进全国消费者的厨房。
商家:建议制定行业标准 擦亮“云菌”品牌
提起行业发展潜力,李江表示,目前食用菌菌汤包产业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但其仍属于初加工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记者也多方了解到,目前菌汤包存在行业内打“价格战”、生产门槛低等问题,行业标准的缺失也一定程度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建议制定菌汤包的干菌含量标准,若产品未达标则禁用‘云南’产地标签,也不允许在市场上售卖,这样才能把行业拉回品质赛道。”菌汤包经营者施先生提出。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完善标准体系,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政策支持等举措,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科技赋能产业。”李江表示,目前,全省食用菌仍以野生食用菌为主,年产值约占全省食用菌总产值的61.07%,在稳定现有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域特色、丰富食用菌种类,积极发展栽培食用菌,如羊肚菌、灵芝等珍稀菌类,天麻、茯苓、姬松茸等地域特色食药用菌,多菌类结合,增加效益。
李江表示,针对食用菌产品加工短板,食用菌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将稳步开展,产品多元化开发、加工档次提升、多环节增值将持续推进,真正形成野生食用菌为主、栽培食用菌结合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双轮驱动”产业生态。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实习生 周莹 王思齐
部分视频素材由云南锦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