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云视角】沿着219国道去寻找一杯好咖啡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07:49:00  来源: 云南网

  219国道缠绕在高黎贡山的褶皱里,从保山潞江坝的晨雾到怒江福贡的山风,每一公里都浸润着咖啡的醇香。这里是中国精品咖啡豆核心产区,一颗颗从山土中长出的豆子,沿国道串联起保山街巷、泸水市集与福贡村寨。

  这香气背后,是云南咖啡产业的蓬勃底气。昆明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出口咖啡和咖啡制品货值6.5亿元,同比增长8.4%,出口荷兰、德国、越南等34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沿着219国道,保山挣脱原料依赖淬炼品牌,泸水追寻本味的纯粹,福贡让香气与山水人文相拥。这香气不仅是饮品的芬芳,更是地域的密码,藏着返乡执念、山海协作,铺就着“小豆豆变金豆豆”的乡村振兴路。

  在保山,咖啡映出品牌的晨光

  何赵伟查看咖啡长势。

  219国道从高黎贡山脚下蜿蜒而过,把保山潞江坝的咖啡园与老城区的街巷连在了一起。就在这条国道滋养的土地上,“三野咖啡”的暖黄招牌下,傈僳族青年何赵伟正研磨着高黎贡山咖啡豆。浓郁的香气升腾,不仅唤醒了这座小城,也悄然诉说着一个青年如何让故乡的豆子,沿着219国道的脉络,散发出品牌之光的故事。

  何赵伟曾从云南保山高黎贡山脚下走出,沿着蜿蜒的路来到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求学。他毕业后,毫不犹豫地踏上返乡之路,回到保山创办了“三野咖啡”,立志用一杯平价咖啡,改写家乡小粒咖啡的命运。

  这缕香气,正应和着保山咖啡产业升级的嘹亮号角。不久前,保山市召开咖啡产业发展会议,市委提出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全球精品咖啡产业标杆”的雄心。蓝图的核心落在“坚定不移走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的路子”,立誓把“百分之一的小豆豆变成百里挑一的金豆豆”。这既是对产业痼疾的精准号脉——云南咖啡产量虽占全国98%以上,却长期陷于低价原料出口、品牌建设滞后、咖农收益微薄的困境,也是对未来的强力谋划。

  何赵伟在杭州求学时,邻桌客人对保山小粒咖啡“独特坚果香,性价比超高”的赞叹击中了他。这声赞誉与家乡产业发展状况的巨大落差,促使他逆流而行,放弃都市机会,回到保山创立“三野咖啡”。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开业首月,坚持亲民定价的“三野”日均销量不足20杯。何赵伟没有退缩,他以智慧与韧劲破局:向夜市摊主取经,摸索出接地气的“咖啡+早点”消费模式;资金短缺,就精打细算淘来二手专业设备。一次雨天为老人递伞的微小善举,竟意外收获社区信任,口口相传让“三野”成为街坊邻里信赖的“第二客厅”,半年后日销破百杯。

  何赵伟深知“品牌背书需优质产品为基石”。2024年,他深入高黎贡山腹地,与咖农杨大叔并肩劳作,了解种植痛点。杨大叔那句“以前豆子卖不上价,年轻人不愿留”的叹息,道出了产业链源头提升的紧迫性。何赵伟正计划与咖农深度合作,参与提升种植与烘焙技术,这正是对政府“抓好种子芯片、原料提升”号召的务实响应。

  在“三野”的研发室,一款融合傈僳族传统红糯米的新品“红糯米咖啡”正在测试。“当咖啡遇见红糯米,是味蕾的民族融合。”何赵伟轻晃着杯中赭红色的液体。这种将地域文化与现代饮品结合的大胆尝试,完美呼应了保山“咖啡+文创”“咖啡+文旅”的融合战略,也契合上海调研组提出的“云南咖啡IP建设要更深入人心”的建议,是让咖啡成为民族文化现代载体的鲜活探索。

  何赵伟更积极向外拓展,构建联结网络。他反哺母校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将“三野”作为学生实践平台,让保山咖啡成为课堂鲜活教材,学弟学妹化身“咖啡文化使者”在杭州社区推广。他成功吸引上海同窗、新消费品牌主理人周文杰入滇合作。周文杰在游历怒江峡谷后坦言:“这里到处是宝藏,深度参与产业链建设比只做销售端更有价值。”这为“三野”插上电商翅膀,更是“云咖入沪”、沪滇协作的生动缩影——上海的市场敏锐、人才技术优势与云南的优质资源禀赋,在此刻形成合力。

  随着“三野咖啡”在保山传媒大厦开设了首家快闪店,单日销量超过200杯,超出预期30%。此刻,“三野”团队正谋划与高校合作开发智能无人咖啡亭,瞄准高流量区域效率人群。何赵伟梦想着:“明年要在怒江峡谷开分店,那里是我的根。”这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对219国道沿线故土的深情反哺。

  暮色中的高黎贡山如黛,何赵伟站在孕育咖啡豆的峡谷热土上。远处城区,“三野咖啡”的暖光在渐浓的夜色中荧荧亮起,如同散落山野的星辰。

  咖啡是颗有记忆的种子,而云南是它苏醒的沃土。年轻的傈僳族创业者捧起新摘的咖啡鲜果,深红果实折射着夕阳余晖。从政府高瞻远瞩的产业擘画,到沪滇协作的强力赋能,再到何赵伟这样深扎土地、勇于创新的“新农人”,保山咖啡产业正汇聚起前所未有的动能。在云岭大地的皱褶里,一幅由咖啡香气引领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舒展——那里有泥土的芬芳,有219国道上不息的车轮,更有无数像何赵伟一样,让故乡豆子飘香更远的追梦人。

  云报全媒体通讯员 郭炜

  在泸水,咖啡调出人生的真意

在219国道泸水段,怒江西岸分布着大片的咖啡种植基地。通讯员 李学玺 摄

乔玉光晾晒咖啡豆。

  怒江峡谷地处高黎贡山山脉的核心地段,两山夹一江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质咖啡生长条件,怒江精品咖啡正在高山峡谷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泸水市大练地街道龙江路的阿克比咖啡馆,就坐落在 219国道沿线的市井烟火里。3名店员正忙着给线上点单的顾客冲调咖啡。25岁的夏雨波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已掌握手冲、特调等咖啡冲泡手法。她将本地沃柑榨成汁倒进杯子,再铺上怒江咖啡奶盖,一杯特调咖啡便制作完成了。

  “单独喝咖啡奶盖有点苦涩,加了沃柑汁后,二者融合口感特别好。”轻啜一口后,夏雨波笑着说。最近她总在琢磨新饮品,“本地水果多,想试试不同口味的咖啡,既能丰富口感,还能帮家乡水果拓销路。”

  咖啡馆老板乔玉光是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人,今年是他开咖啡实体店的第六年。“咖啡的苦与甜,就像人生的滋味,懂咖啡的人更懂人生。”坐在店里,乔玉光说起自己与咖啡的故事。

  付坝村是泸水咖啡种植的初始地。20世纪60年代中期,村民们就在自家园子里零星种下咖啡,乔玉光家也不例外。如今,村里还保留着数株60多年前种下的咖啡树。初期的这几十亩咖啡地,成了乔玉光与咖啡结缘的起点——他从那时做起咖啡商品豆生意。在咖啡市场打拼多年,乔玉光接触到做精品咖啡的老板。对方将怒江咖啡豆烘焙后,进行了杯测,给出82.6分(80分以上为精品咖啡)的评价,还称赞“饱满度、密度高,果酸味、酸甜感、苦味很平衡”。这坚定了乔玉光做精品咖啡的信心。

  2017年到2019年,乔玉光带着烘焙好的咖啡豆,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推介,但因缺乏经验,屡屡碰壁。2020年,在驻村工作队鼓励下,泸水玉光农林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入户社员30户,乔玉光任负责人。合作社成立之初,乔玉光的咖啡生豆销量就突破100吨。同年,他创立“阿克比2020”品牌——“阿克比”在傈僳语中是“非常漂亮、非常好”的意思,“2020”则是对脱贫攻坚胜利的纪念。之后,他尝试找代工厂合作,推出烘焙豆、挂耳咖啡、速溶咖啡3款产品,当年虽销售额仅3000多元,却成为他咖啡事业的新起点。 随着泸水咖啡产业深入推进,政府组织从业者外出学习培训、参加展销的频次增多。“深烘、中烘、中偏深烘、中偏浅烘,不同烘焙方式口味大不同,以前只懂手冲,出去才知咖啡有这么多奥秘。”乔玉光说。

  如今,乔玉光从“只会种咖啡”成长为“懂加工、会品咖啡”的行家,产品从3款增至18款,2024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合作社社员从30户扩展到336户,覆盖周边村组;培育的50万株精品咖啡苗中,38万株免费提供给社员栽种,咖啡基地面积达7000多亩。“精品豆每吨比商业豆价高两三千元,但农户多是简单晾晒后出售,不懂好咖啡的诞生过程。”乔玉光说,“所以得加强加工工艺培训,哪怕40%的种植户懂行,群众收益也能更高。”

  乔玉光所在的付坝村海拔900多米,咖啡树郁郁葱葱长满山头。往南20多公里,海拔1100米的蛮英村黄土坡,昔日连绵的山坡已改造成保水保肥的台地,台地行距4米,咖啡苗间距1.5米。这片500多亩的基地于2025年春分前夕陆续种植,5月底完成建设,转入管养。

  “从最南的黄土坡基地到最北洛本卓白族乡的老咖啡树,怒江咖啡种植纬度跨至北纬26.5度。”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肖兵介绍,“北纬26度是咖啡商业化栽培的传统最高纬度,怒江突破了这一界限,改写了世界咖啡种植区划的版图。”

  根据云南省有关咖啡产业发展的部署,怒江州制定了精品咖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泸水市作为怒江咖啡主产区,成立了咖啡工作专班,肖兵是派驻泸水的技术指导专家。每次到新的咖啡基地,他总要带上三件套:修枝剪、卷尺、小锄头。“这株发了很多直生枝,剪掉多余的,留一枝壮枝就行;小锄头培土、除杂草;卷尺量咖啡苗的间距行距合不合标准。”在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城墙坝组的咖啡基地里,肖兵边示范边讲解。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气候与技术支撑,怒江咖啡产业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当地通过优化种植、提升加工、打造品牌,让峡谷中的咖啡香飘向更广阔的市场,既鼓了农户腰包,也为山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云报全媒体通讯员 胡陈兰 张翔

  在福贡,咖啡融成乡愁的风景

知子罗咖啡庄园地标

  地处碧罗雪山山腰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是219国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个游客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

  山脚下,怒江奔流滚滚,与山与路相依相随。山腰,茶园飘香,曲径通幽,一栋栋篱笆外墙装饰的新房依山就势,掩映在翠绿田园间。依山而造的客栈、农舍相互映衬,成为游人心仪的诗与远方。

  盛夏傍晚,老姆登咖啡馆游人如织。品一杯咖啡,坐看怒江大峡谷暮色,又得浮生半日闲,是游客们最惬意的旅程。

  老姆登咖啡馆店主阿生是一位来自河北的“90后”。两年前,他被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浓郁的民族文化吸引,选择在此旅居创业。

  “两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山水美,人更美。在这里,心很安宁。”阿生说,自己的咖啡馆现在有了一定的名气,许多来老姆登旅游的人,喜欢来咖啡馆喝咖啡、闲聊,也算是给当地增加了一些人气。

  与老姆登相隔不远的“记忆之城”——知子罗村,有一栋长满青苔的老建筑,知子罗咖啡庄园开设于此。夜晚,许多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游客,到知子罗咖啡庄园,捧起一杯现磨咖啡,浅抿一口,醇厚的香气在舌尖散开,微苦回甘的滋味与窗外美景相映成趣,时光仿佛在此刻慢了下来。走出咖啡馆,漫步老街,20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沿道路两旁静静伫立。老校舍、百货商店……斑驳的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处都诉说着怒江的发展变迁,让人仿佛穿越回旧日时光。

  “这里卖的咖啡烘焙豆,是用怒江州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来命名的,像石月亮、皇冠山,既有豆子也有挂耳。”负责人邹翊君向记者介绍,同时,“咖啡+”模式让古朴村寨摇身一变,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距离福贡县城5公里的上帕镇腊竹底村,一座农文旅融合的新乡村,农家乐、傈僳族文化传习点、滨江休闲区应有尽有,环境清幽宜人。转角处的“花间简餐”咖啡馆,庭院绿植环绕,充满诗意,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在此打卡拍照、谈天小憩。

  “这院子以前是菜地,在家人的支持下改造成咖啡屋,这间小屋子不仅承载了我的梦想与事业,现在还成了不少游客的临时避风港。”咖啡屋主理人吕昊介绍。

  沿着村道登上219国道沿线的怒尺扎服务驿站,可以乘坐索道“攀登”石月亮,俯瞰怒江大峡谷的雄浑壮美;或是到石月亮溜索平台,体验飞渡怒江的惊险刺激。

  小小一杯咖啡,承载着福贡的山水风光、历史故事与民族风情。在这里,还能品尝手抓饭、漆油鸡、怒族拌饭、烤乳猪等独具民族特色的美食盛宴。这缕咖啡香,正顺着219国道的脉络,将云南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韵,送往更广阔的天地。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李萍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