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处暑|夏末余温尽,秋声入梦来
导语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而处暑时节,最宜静坐观云、听风品茶,感受时序流转中的从容与沉淀。
处暑之义:止暑迎秋,天地始肃
很多朋友会有同样的一个疑问,处暑的“处”字,应该念chǔ,还是念chù呢?应该念chǔ。《说文解字注》说,“处”是“止也,人遇几而止”,意为停止、止息。
那处暑是指什么呢?处暑意在暑热终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热量逐渐收束,民间故有“处暑寒来”之说。《群芳谱》中更以“暑将伏而潜处”形容此时暑气隐退、阴气渐生的气候特征。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元稹在《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中或隐或现地写出了处暑三候:“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一候鹰乃祭鸟。处暑之后,老鹰要为过冬做准备,开始大量捕猎。“乃祭鸟”中间的“祭”字,是祭祀的“祭”。这个字既有道德色彩,又有审美色彩。因为老鹰捕了鸟以后,往往要把它们排列开,所以人们觉得这就像过去祭祀那样陈列食物。其实,每个物类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庄严地祭祀未尝不是老鹰的一种状态。
二候天地始肃。“肃”字,原指振奋、恭敬,这里引申为“肃杀”,是一种人对于自然的恭敬。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秋意渐浓,天地肃杀,天地间万物由盛夏的葱茏蓬勃开始走向凋零。《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禾”泛指黍稷稻粱,“登”本义则是进献。在祭祀的时候,人们用收获的新稻谷来祭祀神灵,“登”由此引申出了成熟的意思,意思是开始秋收。农谚当中说“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在秋天这个衣食无忧的季节,处处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敛神养气,静候清秋
处暑时节,人体易感“秋燥”,《饮膳正要》建议“宜食麻以润其燥”,可多食蜂蜜、银耳、秋梨等甘润之物。此外,起居应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规律,避免大汗淋漓耗损阳气。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这个节气既有夏的余韵,又有秋的初声,恰是人间难得的好光景。文人雅士常于此际观云听雨、焚香品茗。李商隐诗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正是处暑时特有的闲适之趣。此时不妨暂别喧嚣,于晨昏微凉时漫步林间,感受清风穿叶的簌簌声,静观天边云卷云舒——这既是身体与自然的调和,亦是对心灵的温柔抚慰。
处暑如一场天地间的优雅转身,暑气止息之余,留给人间的是云淡风轻的澄明。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在这个时节,或许我们更应学会“敛”的智慧:敛住浮躁,收起贪求,在渐凉的秋风里品味收获的丰足,于渐长的夜色中感受生命的从容。(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