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走基层•看一线|富民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致富花开幸福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07:12:00  来源: 云南网

  眼下,富民县的农田山林一派繁忙景象:稻田里,农民掂起谷穗查看长势;葡萄架下,果农正收获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山林中,板栗、核桃缀满枝头,村民忙着采收成熟的果实……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富民县坚持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兴产业、拓就业、强治理,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种地的劲头更足了,生活更幸福了。

  2024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01元。其中,经营性净收入10725元、占46.4%,工资性收入10674元、占46.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7:1,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夯实产业之基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富民县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让农民种地更省心、省力。

  惠农政策及时到位——

  在大营街道麦场村,颗粒饱满的稻穗泛起金黄,已是丰收在望。“除了各项补贴和扶持政策,农业保险还为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村党总支书记常正标说。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富民县组织种粮户积极购买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费只要几元钱,保额可达上千元。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朱斌介绍,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种粮户实现“愿保尽保”。

  科研成果直达田间——

  “以前大米价格低,没有多少收入,都是倒贴劳动力。”村民张剑华说,这几年,大家在省农科所农业专家指导下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种的都是受市场欢迎的品种,同时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小春再种一轮青蚕豆,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2025年,富民县在全省首家推广实施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揭榜挂帅”,以经营主体、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涵盖种业、种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18项技术难题,由四川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与当地建立合作关系,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科研紧连市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品牌打造触网生金——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款庄镇多宜甲村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8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富民丰禾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公司带领村民种植的“云丰禾”牌胶泥土大米通过了有机转换认证,先后获得“中国名特优商品”“全国优质渔米评比粳米组银奖”等荣誉,入选中科航天乡村振兴甄选计划,通过物流网技术实现质量可追溯。同时,公司以山水田畴为背景,建起电商小院直播带货,一年售出大米200多吨,价格从每公斤几元卖到最高28元,户均增收逾万元。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粮食生产只是一个缩影。在富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花园子”发展势头良好,特色产业多点开花。2025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1亿元,同比增长3.4%。

  强化技能培训 擦亮家门口就业品牌

  富民县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加强资源、资产、资金和项目融合,健全信息共享和技能培训机制,全方位拓展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我参加了村里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学会了整形修剪、蓝莓采摘、包装加工等技能,手脚快的话每个月能挣4100元,足够家用了。”在位于赤鹫镇永富村的昆明喜莓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苗木基地忙碌的村民邱金留告诉记者。邱金留家曾经是贫困户,现在到基地打工,稳定消除了返贫风险。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致富路就在脚下。富民县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就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培训、电工及起重机械操作、摩托车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2024年,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

  “我来工坊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增加一份收入。”永富村委会罗免村村民杨瑞丽说,“只要想干,一年到头都有活计。”

  近年来,富民县聚焦群众就近增收,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共富工坊”模式,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按照“工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路,紧盯劳动力需求多、工作时间地点灵活的手工制作产品,外出浙江、广西等地“招小商”,形成“企业派单—工坊接单—居家生产”的产业链条,让群众忙时务农、闲时务工。

  “巧姐”假发编织,创新“先垫付后结算”模式破解群众信任难题,增加群众收入约21万元;帆布手套制作,充分发挥就业门槛低、成本投入低、方式灵活、拉动力大的特点,累计发放劳务工资40余万元;竹编编织,采用“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内中老年群体、家庭妇女300余人参与,年增收36万元。

  目前,全县已打造12个“共富工坊”、5个“红色共享直播间”,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这些地域标识鲜明、技能突出的家门口就业品牌,带动群众就业有门路、权益有保障、收入有增长。”富民县人社局局长杨琼仙介绍。

  坚持党建引领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富民县注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用“服务变现”新思维,书写强村富民新答卷。

  2024年7月以来,赤鹫镇永富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领办富民强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乡村资源、发挥集体优势、激发内生动力,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这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8000余元。

  公司通过整村运营、跨村联建、片区打造、组团发展等方式,开展乡村保洁、劳务服务、农产品展销、来料加工等7项业务,推动乡村物业做大做强。“公司牵头把10个自然村的大小事一一对应处理,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公司党总支书记李成云说。

  服务好村民成为党员的重要任务。“我们实施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党员牵头‘亮担当’,群众的困难不解决不罢休。”村里的党员黄勇说。

  村民点赞最多的是“物业+产业”增值服务。通过物业公司搭建的销售平台,村民段小丽家的红薯从路边摊走进了县城超市。“以前3元钱一斤都卖不出去,现在包装成礼盒能卖到7元一斤,今年赚了3万多元。”段小丽说。

  公司成立一年来,已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230吨,溢价幅度达30%。

  赤鹫镇镇长顾超表示:“永富村的实践证明,党组织领办乡村物业既破解了全过程领导、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的难题,也重塑了乡村治理生态。”

  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资源“抱团”形成牵引效应,基层建设成为群众增收的长效引擎。目前,富民县正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和“党支部+”产业发展模式,全县73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速达6.05%,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农民增收为什么有如此分量?一家一户的小账本承载着万家幸福,也联动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账本。

  富民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揭榜挂帅”科技服务农业产业,把论文写在田野上;延链补链强链,从农田到餐桌,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打造“共富工坊”,群众从“靠力气打工”到“凭技能吃饭”;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山区变景区,土地活了,产业火了,农村美了,农民腰包鼓了、生活更幸福了。

  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富民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正努力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树芬 熊明

责任编辑:董明强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