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千年彝绣向新而兴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07:26:09  来源: 云南网
美编 张维麟 画

  在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彝绣,正从深山村寨走进时尚殿堂。从深陷“传承断层”“市场缺位”困局,到实现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的转型,彝绣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消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楚雄州通过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发展路径、重构价值体系,已形成以产业化思维激活非遗软实力的格局。这条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破困局

  以产业化激活发展动能

  “以前我们这些针线活,都是家里过年穿新衣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没想到如今靠这门技艺撑起这个家。”说起彝绣产业的发展,永仁县绣娘李济雁感慨颇深,她年少辍学务工,如今却靠精湛绣技成为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地20余名妇女就业。她的成长之路,是非遗技艺传承从“看不见、摸不着”到“能就业、能致富”的一个缩影。

  以前,彝绣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受制于传承仅靠口传手授、产品缺设计包装、销售靠零散展销等问题,导致产业形态碎片化、发展层次低、绣娘收入不稳,始终游离于主流市场之外,传承难题日益凸显。

  面对困境,楚雄州委宣传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非遗进展厅、文化上墙壁”的固有模式,将彝绣从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驱动相结合,楚雄州先后建设77个彝绣加工车间、513个刺绣工作室,形成了以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创意设计、手工制作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贯通。

  在产业组织形式上,楚雄探索“企业+合作社+绣娘”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带动绣娘居家灵活就业。数据显示,目前,楚雄州从事彝绣相关工作的绣娘已超过6万人,人均年增收2万至4万元,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蝶变。同时,线上交易占比超过30%,直播带货、云展厅等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为彝绣插上腾飞的翅膀。

  强赋能

  以现代化提升发展水平

  彝绣的突围,是一次系统性赋能的深度实践。从“资源—生产—市场—平台—交流”全链条布局,到“文化+时尚+科技+贸易”的多维融合,在楚雄州委宣传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专班的统筹下,楚雄正走出一条以彝绣为牵引的非遗传承发展之路,为全国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样本。

  首先是空间赋能。楚雄州坚持“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打造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设置彝绣特色产业园区,配套直播基地、电商中心、展示展销空间,形成文化创意、数字营销、产业孵化一体化功能平台,打破了彝绣产业散、小、弱的旧面貌。同时,设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技能人才支撑。

  其次是科技赋能。借助南博会数字贸易平台,楚雄州探索“区块链溯源+跨境电商”应用场景,为每一件彝绣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设计、打样、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搭建彝绣国际云展厅,通过线上直播带货与线下订货结合,形成“云上线下、内销外贸”融合发展的商业新生态,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激发市场潜力。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楚雄州将彝绣发展嵌入全州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多领域战略中统筹推进。将彝绣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文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签署国际时装周、创意大赛等多项合作协议,让非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发布“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以产业数据驱动政策优化与资源配置,推动非遗传承真正迈入可衡量、可评价、可持续的现代化轨道。

  同时,楚雄彝绣始终坚守文化本源,注重技艺与精神的双重传承。建立全国首个彝绣产品版权登记中心,无论是老绣娘的一针一线,还是年轻设计师的灵感跃动,楚雄彝绣始终保持着对民族纹样的敬畏与创造的尊重,在变中守住根,在新中续写魂。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彝绣不是简单的服饰装饰,而是族群的记忆、情感的表达与时代创新的交汇之作。它不只是文化的符号,更是价值的表达、情感的延续、身份的确认。

  树品牌

  以国际化推动“出海出圈”

  楚雄彝绣在走出山村、走向市场的同时,也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永仁直苴1350多年传承不息的“赛装节”到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的“楚雄时装周”;从“新华·楚雄彝绣时装周指数”的权威发布到南博会“丝路云裳”国际大秀的惊艳亮相,楚雄彝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圈”,不仅登上北京、米兰、巴黎等国际T台,更与世界各地时尚机构、品牌设计师达成长期合作,完成了从“技艺活化石”到“潮流新语态”的转型跨越。

  仅靠秀场的光环还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让彝绣立得住、叫得响、走得远的,是其背后政策制度的系统支撑。楚雄州持续完善产业标准体系,率先制定实施《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推动“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并推广使用;建立13个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站,探索“师带徒”“校企共育”多路径传承机制,为非遗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非遗项目不是过去的回音,而是未来的引擎。楚雄彝绣的崛起,正是以创新为钥、以融合为路、以文化为魂,构建起一条资源活化、产业兴旺、群众增收、文化自信的非遗振兴路径。在这一进程中,彝绣已不再只是彝族妇女的家庭手艺,更成为一项推动乡村振兴的富民工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铸魂工程、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国家工程。

  “未来,楚雄州还将持续探索‘非遗+’融合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吕瑾 段晓宇

责任编辑:董明强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