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兴亮:数据要素转化要“破四难” 全民共识+多方协作是关键
8月26日,由人民网·人民数据主办的“2025人民数据大会”在深圳启幕。围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汇聚行业智慧,探讨前沿趋势,分享实践经验,深化合作共识,共谋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创新路径。
大会期间,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大动脉”,从资源向关键生产要素转化,需攻克产权确权、定价机制、数据孤岛、安全合规四大核心难题,同时需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协同,构建健康可信的数据生态,方能充分释放其价值。
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中,刘兴亮认为四大挑战尤为关键。其一,数据产权确权是首要难题,当前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等界定模糊,易引发纠纷,健全产权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其二,定价机制缺失制约数据价值转化,尽管数据已可入表、抵押融资,但数据价值评估缺乏共性标准,定价权归属不明确,导致交易价格不合理;其三,数据孤岛林立阻碍流通,大量数据分散在不同主体手中,无法有效打通,严重影响数据的流通与使用效率;其四,安全合规是底线要求,数据产业发展需法律、标准、硬件同步跟进,才能守住安全红线。
面对数据要素变革,企业该如何提升自身数据能力?刘兴亮提出三点建议,他表示,一是,数据工作需顶层设计,建议成立数据委员会,搭建数据生态。二是,专业人才是核心支撑,企业需思考通过自主培养或外部引进的方式,组建专业数据团队。三是,企业需融入数据协同体系,借助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与外部合作互补,将数据能力与业务深度结合,推动数据从“种植”到“流通”的全链条发展。
谈及大模型技术对数据产业的影响,刘兴亮表示,大模型与数据形成相互驱动的关系。一方面,大模型发展离不开数据“燃料”;另一方面,大模型对数据质量要求更高,推动数据标注向精细化发展,催生专业标注产业。同时,大模型也要求企业数据工作更系统化,以适配技术变革需求。他进一步表示,AI与数据未来或将形成闭环生态,即数据是AI发展的“原料”,为AI提供支撑;而AI又能反哺数据质量提升,例如通过技术手段替代部分人工标注,助力构建高质量数据集,二者相辅相成。
在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生态方面,刘兴亮明确了各方角色。政府需承担顶层设计职责,制定法律细则、规范标准,推动数据确权、定价、流通等关键问题解决;企业作为产业主体,要将数据发展与业务结合,落实人才储备、技术应用、协同合作等具体工作;研究机构需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为行业“把脉问诊”,预测发展趋势。此外,还需提升全民数据素养,形成社会共识,共同推动数据产业发展。
刘兴亮认为,当前最迫切需建立三大共识与标准:一是构建涵盖法律、行业规范、准则的完整体系,解决数据确权、定价等核心问题;二是建立跨域接口共识,打破地域、行业壁垒,实现数据“即插即用”的高效合作;三是形成数据价值共识,推动全社会重视数据产业发展,助力数据要素释放更大能量。(实习生顾若菲、邱天翔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