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贡县架科底乡阿打村,村嫂胡玉梅正在为95岁的孤寡老人阿恰哈梳理头发、剪指甲,讲村里的事情。
2024年,阿打村推行村嫂服务“一老一小”关爱措施,胡玉梅参加了村嫂志愿服务队,隔三差五就到阿恰哈老人家,帮忙买生活用品和药品,打扫卫生,聊天谈心,温馨陪护。
阿吾摆村76岁的村民苦玛海的儿子不幸离世,留下3个孙子跟老人共同生活,大的已外出务工,两个小的才上小学。苦玛海不识字,对孙子的学习有心无力。
村嫂和丽芳结对服务苦玛海老人后,把督促小孩做作业、看书学习和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作为重点开展服务。“我要求他们每天做几件家务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找猪食都行。”和丽芳说。
在和丽芳的管护下,苦玛海老人的两个孙子不但按时做作业,还学会了做饭。“村嫂帮我解决了最烦心的事。”苦玛海说。
福贡县经济发展以特色生态农业为主,就业吸纳能力弱,农村劳动力最有效的增收途径就是外出务工。近年来,在上海、广东和中交集团等帮扶下,福贡县劳务经济蓬勃发展。202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4.97万人。年轻人外出务工赚钱,留守老人、儿童成了“孤独的守望者”,日常生活、看病就医、学习成长面临诸多问题。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福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村入户,开展专项调研,听取乡(镇)、村组和群众意见建议,系统性总结了去年试点推进“村嫂”服务“一老一小”的工作经验。聚焦难点,福贡县整合沪滇帮扶、挂联单位和社会力量,合理运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做实经费保障,完善村嫂“选好、用好、管好”全链条,优化村嫂服务激励机制,丰富服务内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福贡实际的“村嫂”服务品牌,推广到所有行政村和社区,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引领下的“一老一小”守护新路径。
上帕镇施底村女孩楚云秀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她和弟弟妹妹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村嫂娜叶芳每隔几天就到楚云秀家照顾老人,假期里则带着3个孩子一起做饭、干农活,监督他们做作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照料。
有组织、有管理、有激励是村嫂服务长远有效推行的保障。福贡县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新效能,由县委组织部抓村嫂服务统筹协调,县妇联跟踪督促,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负责具体落实,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业务部门协作配合、各基层党组织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精准锁定838名“一老一小”服务群体,聘选255名55岁以下党员妇女、留守妇女和与服务对象有亲缘关系的妇女为“村嫂”,组建67支“村嫂”服务队,根据各村“一老一小”实际情况,灵活动态设置“村嫂”服务岗,构建“1+1或1+N”结对帮扶模式。为71户没有通信设备的“一老一小”统一配备呼叫器,有问题能第一时间联系上村嫂。
“生病需要照顾,或是需要买村里买不到的东西,打个电话,村嫂就会来帮忙。”石月亮乡咱利村残疾人汪四堆说。
从对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有困难残疾人的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到管护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福贡县村嫂的服务内容日益多样。
“我们按照服务对象的需求,推出‘单点式’‘组团式’‘吹哨式’服务模式,做到‘一老一小’生病有人管、出事有人帮。”咱利村党总支书记前玉芳说,村嫂每周要开展1次家庭探访,每月开展1次亲情联系,特殊情况随叫随到。适时帮助有需求的老人耕种,在“重阳节”“阔时节”“中秋节”等节庆日,开展“同过一个节、同吃一顿饭”活动,以点滴“微实事”提升“一老一小”的“小幸福”。
前玉芳说,村党总支每月都会听取了解村嫂履职情况,对认真履职的村嫂及时给予激励资金,对服务不到位的村嫂进行优化调整,对表现突出的村嫂纳入村“两委”班子后备人选进行培养。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牵动着千万家庭。
在福贡县泽福社区党群活动点,村嫂陪老人们散步、跳健身操。“她们定期上门测血压、血糖,教我们唱歌、跳舞。有了她们的陪伴,我不孤独。”妮玛路老人说。
在架科底乡南安建村,穿着蓝色外套的村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进家门、拉家常、话乡情、帮家忙”,架起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成为乡里邻里和谐的守望者。
“在照顾好自家老人小孩的同时,帮助其他老人和小孩,很有成就感。”和丽芳说。
福贡县“村嫂”服务队组建以来,已联动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开展健康义诊49次,送药上门67次,上门帮助“一老一小”开展生活照料、整理环境卫生等活动1700余次。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