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草铺中石油云南石化千万吨级炼厂。 记者 杨峥 摄
腾冲猴桥口岸。 记者 陈飞 摄
河口口岸。 记者 雷桐苏 摄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发车。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 记者 陈飞 摄
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冷链列车昼夜奔驰,“云字号”农产品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提速。近日,云南省多个部门再次出台措施助力农产品出口,为云南农产品摆上“世界货架”硬核赋能。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出口规模居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鲜切花、咖啡等农产品出口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绿色优质云品加速出海出圈是云南做强资源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面深化。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云南制定《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等政策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
上午8时,河口口岸人流如织。依托区位优势,河口口岸成为越来越多中外旅客边境游、跨境游的热门“打卡地”。随着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便利化政策的实施,云南发挥文旅资源优势,聚焦入境游市场,通过政策激励、创新营销、产品升级、服务优化等系列举措加速推进海外客源市场拓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接待游客3.7亿人次、增长10.8%,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51.03万人次、增长86%。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云南省将园区经济和资源经济、口岸经济联动发展,坚持以园区聚产业,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培育的集聚区。
云南启动沿边产业园区建设以来,“2+3+N”沿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其中,瑞丽沿边产业园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等沿边产业园区已成为云南承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优选地”。2023年以来,“2+3”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869.5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751亿元,到位省外资金732亿元,新增经营主体2.6万户。
在河口沿边产业园区,“腹地”开远片区发展面料纺织印染,越南建立服装成品生产基地,两地联动开展跨境产业合作的“一企两国两厂”跨境产能合作优势显现;在瑞丽,“一企建一园、一园带多企”新模式,实现了企业主导开展投资、建设、招商、运营与政府服务保障深度融合,达到借力发展、共建共享目标。目前,雅戈尔时尚产业园、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中缅农商产业园)、中朔中药材国际中心3个“园中园”项目已基本建成,还有7个“园中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云南把口岸作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口岸经济正从传统“通道经济”向集物流、贸易、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口岸枢纽经济”跨越。
近年来,云南加快口岸建设提速、提“智”、提质,统筹各类资金超50亿元,支持45个口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4年,勐满公路口岸开放、芒满通道并入畹町口岸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关累港水运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全省以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以磨憨、河口、瑞丽重点枢纽口岸为龙头,以孟定清水河、猴桥、天保、关累港物流节点口岸为支撑的“1+3+4+N”口岸发展格局更加立体。
距昆明700公里的边城磨憨,2022年起由昆明市托管后驶入现代化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快车道。托管以来磨憨累计完成投资超120亿元,人口从两年前的2万人增加到4万人;2024年较2023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四个翻番”;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创建成为我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在这片拔节生长的热土上,出入境人流、车流、货流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仓储加工、高端制造、进出口加工、跨境物流等产业纷纷落地,昔日的边陲小镇已逐渐变为魅力绽放的“国门明珠”。
“三大经济”成为云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云南正以“沿边”跃升“中心”,从“末梢”变身“枢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进出口贸易额1273.9亿元、同比增长3.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090.3亿元、同比增长7%,对东盟进出口618亿元,同比增长8.9%。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毅
跨境合作拓展空间
云南开远产业园区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往来卡车穿梭不息。在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的车间内,一卷卷色泽鲜亮的面料正从生产线快速输出,经由河口口岸出口到越南的成衣工厂;不远处,咖啡加工厂飘散出浓郁香气,来自云南普洱和越南的咖啡豆在这里经过烘焙、研磨与包装,即将发往全球各地……
开远市地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距河口口岸196公里,距越南河内450公里、海防港550公里。“对外开放是开远产业园的鲜明底色,这里优越的区位和对接国内国际市场的辐射能力,是吸引国际化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开远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蕾磊介绍,园区还依托超10亿吨的褐煤资源和338.24万千瓦的电力装机容量,形成了“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体系,通过“热电汽联产”模式为企业提供稳定低价蒸汽,综合成本仅为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2025年上半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03.5亿元,已成为红河州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王蕾磊介绍,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与小龙潭化工园已纳入河口沿边产业园核心区,正积极探索跨境产能合作新路径。江苏新东旭集团在开远投资的纺织项目,已建成21条生产线,日产高档面料200吨,去年产值达8.2亿元,带动就业800人。
在开远铭基咖啡有限公司,来自越南与云南普洱、保山的咖啡豆经混合加工,制成挂耳咖啡、咖啡糖等产品,销往海内外。“通过‘两国原料+开远加工+全球销售’模式,我们有效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公司总经理王艳华表示。
如今,开远产业园区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把资源禀赋拓展为开放优势。“我们立足园区经济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将园区打造为开放发展的‘桥头堡’,让更多‘开远制造’走向世界,推动更多国际资源经由开远进入中国市场。”王蕾磊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璐瑶
智慧口岸驱动升级
瑞丽沿边产业园环山工业园片区道路宽阔、干净整洁,大楼拔地而起,企业争相落户园区,园区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走进瑞丽市音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各类音箱产品琳琅满目。“经营转型升级,管理提质增效,经营越来越好,外籍员工超过500人。”瑞丽市音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席斌介绍,公司主营家用、户外活动及娱乐行业音响类电子产品,于2018年10月进驻工业园区,发展成为一家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音响类产品制造企业,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亿余元,呈逐年上升增长趋势。
在瑞丽口岸,车来车往、人流如织。这里不仅是中缅边境最大的口岸城市,拥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这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多达2000余种,是西南沿边开放“黄金门户”。
为确保口岸通关顺畅,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瑞丽边检站立足口岸实际,采取“科技+监管”的方式,全面部署生物特征采集仪、智能查验设备,实现旅客通关“秒级核验”,依托AR实景云图监控平台、构建“无感式”人车轨迹追踪体系。创新开通产品“绿色通道”,查验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5分钟,企业单次运输成本降低1500元,进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1.48小时,同比压缩44.6%,“互联网+报关”模式覆盖超90%企业,实现全程“零跑动”办理。
瑞丽口岸率先探索“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边民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商品申报全流程,货物从缅甸木姐运至瑞丽不超过1小时。2025年互市贸易额达32亿元,带动6000余名边民参与,年人均增收1.2万元,同步建成3个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园区,缅甸绿豆、玉米等农产品经加工后附加值提升3倍,2025年落地加工企业增至37家,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长120%。
瑞丽口岸整合“口岸、通道、产业、物流”资源,全力打造“智慧口岸”,中缅经济走廊核心枢纽,推动中缅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以来,瑞丽口岸共验放出入境旅客365万人次、车辆32万辆次,进出口货运量突破200万吨,承担中缅两国70%以上陆路货运往来。
云报全媒体记者 管毓树
边贸繁荣带动增长
初秋,位于腾冲市猴桥镇的猴桥口岸国际物流园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满载香蕉、西瓜的入境大货车整齐排列,在海关查验区完成查验后,奔赴全国各地。
口岸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草果产业,开展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2024年猴桥村国门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猴桥镇猴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文辉说,边民互市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40%。
在腾冲市滇滩省级通道,每天往来的车辆和人员,让滇滩镇走出了一条“边地变枢纽、末梢变前沿”的发展新路径,开放型经济的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日益增强。
2025年以来,随着猴桥口岸“两场合一”监管场所、联检楼货运通道和滇滩通道联检楼等重点项目推进,保山市各口岸初步形成“设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协同监管精准化、综合服务泛在化、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全市口岸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100%,实现了“通得快”与“管得住”协调统一。
保山是中缅贸易的重要前沿,也是中国陆路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现有国家一类口岸1个、重点通道4条。
近年来,保山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将全市作为一个“大口岸城市”进行整体谋划,持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口岸功能,推动全市对外贸易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全市口岸进出口货运值再次突破100亿元大关,猴桥边民互市贸易额增长94%。今年1至7月,全市口岸(通道)进出口货运量84.1万吨,进出口货运值35.56亿元,出入境人员10.52万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6.04万辆次。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保山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保山最大的优势在区位,区位的核心是口岸(通道)。”保山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保山市将紧紧抓住全省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的重要契机,不断加强口岸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和拓展口岸功能,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保山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和发展优势。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开放通道激发活力
正值雨季,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施工现场机声依旧。9月12日,大桥主墩承台历时17个小时顺利完成浇筑,标志着该项目在关键施工节点上取得突破,为后续主墩施工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河口瑶族自治县内第四座中越两国连接大桥,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两国互联互通水平,助推口岸经济发展。
依托中越铁路大桥、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中越红河公路大桥等开放通道,近年来河口县在口岸经济发展中频频落子布局:跨境物流“一箱到底”“一车到底”运输模式和跨境公路、跨境铁路、跨境集装箱换装“三种直达”模式试行;“重进重出”和跨境运输“担保”模式成功首发;投资近亿元的河口智慧口岸一期顺利投用;“一卡多贸、运抵直通”监管模式落地;南溪河联检大楼将年出入境旅客通行能力从500万人次提升至1500万人次……
“报关单尾号61035,品名石榴,产地云南蒙自。”在河口公路口岸北山国际货场出口查验台上,河口海关关员正在5G智能单兵的触屏上快速滑动查看货物申报信息并认真检查着货物情况。不到15分钟,这批货物经监管检查合格后快速运往越南,4个小时后,就可以在越南农贸集市售卖。
“我们公司主要进口新鲜水果,对时效性要求较高,通关耗时减一分,水果新鲜度便增一分。”云南瑞广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毕黎说,过去一般贸易与边民互市渠道进出口商品及车辆需要使用不同的卡口通道,常出现部分通道拥堵,部分通道却空闲的情况。智慧物流2.0系统上线后,进场速度快了不少,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随着“绿色通道”“运抵直通”等通关便利化措施的深入实施,这座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正从“过路通道”转变为辐射区域发展的“动力枢纽”。
前不久,载有25吨咖啡豆的越南重车驶出河口北山国际货场,就地进行落地加工,这批咖啡豆货值70.79万元,来自瑶山乡互助组的89名边民进行互市申报,单笔交易帮助边民增收3916元。
“我们从二级市场收购互助组上架的咖啡,每车至少可节约成本600元,边民可从中获利60元至100元。”负责落地加工的河口嘉通万汇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敏介绍,项目投产后,预计首年产量将达到2万吨,可带动7.5万次边民交易,实现增收500余万元。
立足沿边跨境优势,近年来河口县积极推行“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发展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将跨境贸易的区位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截至目前,河口县已形成涵盖椰子、榴莲等多元化进口商品的落地加工产业体系,落地加工品类增至7种,规模效应日益凸显,今年1月—8月,河口口岸进出口货物126.3亿元,其中出口货值88.5亿元,同比增长24.5%。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