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硬联通”是基础设施的骨架,“软联通”是制度规则的脉络,而“心联通”,则是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与人文共鸣。它强调民心相通、文化相融、情感相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高质量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以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等多领域合作为载体,让友谊的种子在周边国家生根发芽,让合作的果实惠及千家万户。
文明互鉴浸润人心
“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习生活、爱、善良与团结。每一份在春城昆明结下的跨国情谊,都是毕业后能带走的珍宝。”斯里兰卡留学生阿贝孔在昆明医科大学求学期间,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她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同学共同构成了“世界大家庭”,在文化差异中学会了尊重与包容。
教育合作是“心联通”的重要基石。云南通过一系列合作办学项目,为周边国家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云南民族大学已开设10多种南亚东南亚官方语言本科专业,澜湄职业教育联盟作为云南省教育对外开放品牌项目,已吸纳超70家单位融入,不断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
去年10月,第五届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圆桌会议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澜湄流域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职业教育合作大计。云南民族大学与泰国相关机构签署协议,共建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泰国基地),标志着学校“一校六国”办学布局全面实现。
云南还组织开展“民相亲·教育行”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精品活动,包括大学校长论坛、医学教育联盟会议等10项特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中外学校达成了一批合作共识,签署了一批国际协议,输出了一批职业教育和国际中文课程标准。
教育是百年大计,文化是千年根基。“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活动、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持续举办,《吴哥的微笑》等一批文化产品成功走出国门……不仅展示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成为连接云南与周边国家人民情感的桥梁。
民间交流拉近民心
“心联通”不仅是情感上的相通,更是理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协同。在云南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心联通”体现在方方面面。
中老铁路既是交通纽带,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今年春运期间,中老铁路列车车厢被装点成流动的舞台。在“一路欢歌一路情”文化主题活动车厢里,琴声与鼓点交织,中外旅客沉浸式感受中国春节的和乐氛围。
云南发起的“世界遗产游计划”,通过旅游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老挝导游苏力发现,游客关注点从“这里有什么景点”变成了“这里的遗产如何被保护”。世界遗产地的“含金量”,不再只是旅游收入,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经验。
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中柬文化走廊以创新模式重塑文明对话场景,吸引了数十万国际旅客参观。柬埔寨导游李顺龙化身“义务宣传员”,在社交媒体上热情推介,还把“游云南 看吴哥”写在导游旗上。
在灾难面前,“心联通”更显珍贵。今年3月缅甸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震后18小时抵达,成为第一支抵达的国际救援队伍。缅甸学生张月作为翻译志愿者,在废墟与帐篷间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搭建起语言桥梁,传递温暖与希望。
“心联通”最动人的篇章,往往书写在民间交往的细微处。老挝青年陈乐阳在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铁路技术,未来将成为中老铁路的“师资种子”;越南学生沿着胡志明的足迹在云南开展“红色研学”,在面包的香气中触摸历史的温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是云南与周边国家民间交往的缩影。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旅行者,更是友谊的使者、文化的桥梁。他们的存在,让“胞波情谊”“中老友谊”“中越兄弟”这些宏大叙事,有了具体的情感载体。
心相通,则路更宽、情更浓、未来更可期。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云南将继续发挥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让“心联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官方走向民间、从活动走向日常,进而带动“硬联通”和“软联通”。与周边国家共同绘制民心相通的同心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云南贡献。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 姚程程
普洱学院:国门大学育新才
9月,普洱学院迎来新生入学,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让校园焕发生机与活力。其中,来自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澜湄流域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园里、课堂上展现自我、飞扬青春的场景,成为普洱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生动注脚。
“普洱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以来,就将国际化办学列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如今已成为普洱学院特色办学的一张名片。”普洱学院东盟学院院长李春忠介绍,新学期,普洱学院已报到入学的留学生有156人,其中来自老挝140人、泰国3人、缅甸8人、柬埔寨3人、孟加拉国1人、越南1人;另有60余名2025级预科班学生、40余名2024级预科进专业学生正在陆续办理入学手续。
深化开放办学促进民心相通,普洱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国门大学”,通过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举措,深耕澜湄流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特别是抓住中老铁路通车运营带来的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建设,已成为服务澜湄流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据介绍,学校先后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等10余所澜湄流域高校建立合作,创新“2+1+1”“3+1”等联合培养模式,累计培养数字产业、智慧农业、文旅产业人才1000余人,其中境外高层次茶叶咖啡技术人才培训40人,澜湄流域高校研修师生达650余人次。普洱学院还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建中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澜湄教育合作(普洱)论坛”“南亚东南亚大学生艺术展演”被列入云南省“民相亲 教育行”精品项目,“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项目被外交部列入云南省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
中老铁路通车为学校开展国际交流提供更多便利和更大发展空间。普洱学院开设老挝语、缅甸语、泰语3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回应人才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探索非通用语和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毕业生在东南亚就业市场备受青睐,2024届毕业生中,有2079名学生在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65.91%。
“发挥国门大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李春忠说,普洱学院不断健全复合型国际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构建起“语言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依托地缘和气候环境优势,在面向澜湄流域留学生培养中探索出发展认同、教育认同、生活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五认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浩
“光明行”项目:海外义诊送光明
“光明行”云南医疗队成员为当地患者做检查。 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图
术前准备、麻醉、制作角膜切口、分离并扩张前房、超声乳化、植入人工晶状体、关闭切口……当地时间8月19日17时20分,随着最后一台白内障手术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王医院完成,2025年“心联通云南行斯里兰卡‘光明行’”项目医疗队顺利收官。
“运送物资、布置医疗设备、病人筛查、术前准备、实施手术、病例分析、带教医护……”本次医疗队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所有成员几乎一刻没有停歇,5天时间高质量完成100例白内障手术。
“斯里兰卡紫外线强烈,白内障发病率高,且程度重,且手术费用昂贵,许多患者无法及时就医,导致病情恶化,致盲率高于其他地区。”医疗队成员、昆医大附一院眼科医生赵剑峰说,此次“光明行”项目不仅帮助当地白内障患者消除眼疾,还推动双方医疗工作者深入交流经验,传递了光明和友谊。
“给患者拆掉纱布后,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睁开眼睛后的喜悦之情,有的还上来握手、拥抱。”亮睛仪式上,中斯两国嘉宾共同为患者揭开眼前纱布,患者重见光明的场景成为医疗队队员们的难忘记忆。
云南医疗队连续3年前往斯里兰卡开展免费白内障手术为患者带来光明。昆医大附一院自2016年起先后在缅甸、老挝、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开展10次“光明行”活动,累计完成眼科手术1507例。
自2011年以来,云南省组织32批云南医疗队赴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实施“光明行”活动,旨在传递光明、爱心与友谊,为当地白内障患者消除眼疾,同时与对方医务人员交流经验、互学互鉴。截至目前,“光明行”活动已为各国5800名白内障患者解除病痛、点亮光明。
“光明行”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医疗条件的改善,为它们提供了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给更多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增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间的友谊。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鑫龙
云南省农科院:成果花开助共享
8月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交流活动持续开展:来自19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31位专家齐聚昆明,共商全球香蕉枯萎病防控合作;南亚东南亚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协作网在昆明成立,来自中国、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伊朗、埃及、埃塞俄比亚等1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合力攻坚气候弹性水稻品种培育,提升南亚东南亚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辐射中心建设。云南省农科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合作、促转化、育人才,促进了农业科技共享、共建、共赢,为深化“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云南农科力量。
3月,面向南亚东南亚农业科创中心落户云南省农科院,该中心以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人才队伍、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园、海外示范基地的“1+1+N+X”架构,通过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联合开展绿色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云南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产业链的国际化延伸。截至目前,云南省农科院累计建立25个国际合作平台,在巩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传统合作的同时,成功将共建伙伴拓展至北美洲、非洲。
科技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云南省农科院13项成果入选面向“一带一路”农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多项成果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根开花,发挥出产业引领作用。例如,实地指导巴基斯坦初步建立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筛选出10份小麦DH系优异材料在巴基斯坦、埃及和云南同步进行产量比较试验;老挝热带抗病优质玉米育种基地在万象建成50亩核心育种基地,并在乌多姆赛省、琅勃拉邦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种植;云南省农科院主导的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云南模式”已在多国显现成效:通过陆稻协作网输出的98个改良品系中,越南审定的“陆引46”、缅甸推广的“云陆31”等品种,与当地品种相比增产30%至146%。
目前,云南省农科院共引进13个国家的77人次国际优秀青年科学家到院开展联合研究工作,涵盖稻类、小麦、甘蔗、花卉、马铃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通过“国际科技特派员”项目向南亚、东南亚、非洲、美洲国家累计派遣农业科技人员36人次到当地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其中,在东帝汶开展的咖啡、在尼加拉瓜开展的柑桔以及在马来西亚、柬埔寨开展的芒果等合作研究和技术服务,均得到当地相关部门高度认可。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云芬
“世界遗产游计划”:以旅为桥促互鉴
“世界遗产游计划”发布仪式上,云南金牌导游刘镇梅向老挝金牌导游苏力赠送云南民族特色礼物。记者 高吴双 摄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主题是“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云南以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回应。
云南拥有6项世界遗产,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每一处都是一张世界级名片。
云南珍爱这些世界遗产。2024年11月,云南宣传、文旅、外事等多部门联合,在全国率先发起“世界遗产游计划”。该计划以世界遗产为抓手,汇聚文旅、友城、媒体、学界、企业等领域的专业力量,致力于各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与保护。
2025年7月,该计划被列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彰显了其国际影响力。“世界遗产游计划”,不仅是文化旅游的推广,更是文明对话的实践。它像一张正在铺开的文化地图,让中国与世界的融通更加深入。
该计划实施以来,一系列活动陆续在海外落地:2024年8月,首站活动于柬埔寨暹粒发布“10天看10个世界遗产”主题线路;2025年1月,“澜湄计划”在曼谷推出,聚焦云南与湄公河国家跨境旅游资源联动;5月,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推介活动以非遗、民歌等形式展现云南多元文化;同期,“沙特计划”在利雅得发布,串联起景迈山、丽江古城与沙特吉达古城,寻迹茶马古道与香料之路的辉煌;8月,“斯里兰卡计划”通过“港口之夜”青年对话活动,连接两地1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挖掘共性与独特价值。
这一创新举措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举办期间,《“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云南共识》等成果文件均提及“世界遗产游计划”,引发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
对于云南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各国嘉宾给予高度赞赏,并表示愿意积极加入“世界遗产游计划”。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坎潘·培亚翁希望借助中老铁路推动客源互动;柬埔寨新闻部大臣奈帕德拉更是用云南方言“板扎”称赞这一计划,期待实现“上午吴哥看日出,下午丽江听古乐”的愿景。
从澜湄区域合作到全球推广,云南用实际行动证明,文明互鉴可以通过更生动、更深入的方式联通世界。
云报全媒体记者 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