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期俊军 通讯员 严占文 王立雄)云南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高寒山区群众素有种植棕榈树的传统,如今这一“乡愁树”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树”。
从“乡愁树”到“产业树”的觉醒
过去,野风吹来,棕榈树叶哗啦啦作响,高挑的身姿随风摇曳,映衬着乡亲们劳作的身影,是许多山里人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在高寒山区,传统种养殖业已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外出务工也并非每个家庭的最优选择。
转机,源于对身边资源的重新审视。“到农户家核算收入时,我们发现,几乎每家每户都多多少少有点棕皮和棕包的零星收入。”新文村驻村工作队长刘国富回忆道。正是这个发现,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下定决心,将这份“零星收入”确立为全村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力将传统的“乡愁树”打造为现代化的“产业树”。
科学规划,“小棕榈”做出“大文章”
新文村共有农户222户883人,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达122户461人,是典型的高寒边缘、经济发展滞后山区村。明确棕榈产业发展定位后,村里没有盲目冒进,而是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种植环节,循序渐进扩大规模,既保证产业发展后劲,又避免产能过剩;销售环节,主动对接市场,与收购方精准对接需求与标准,让群众采收、加工有方向、有目标;产业组织化层面,成立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户全部吸纳为社员,通过合作社宣传政策、制定标准、统筹收储销售;项目支撑上,多渠道争取资源,多角度包装项目,种植阶段给予苗木补助,还针对性编报“棕榈产业收储、加工”项目,完善采收、初加工、仓储等配套设施。
通过全面推动、综合发力,如今的新文村共种植棕树3.2万株,年产棕皮40多吨,棕包20多吨,年产值达40多万元。棕榈产业已成为一项户户能参与、年年有收益的稳定收入来源,棕榈产业收入户均达2000多元。
“绿银行”开出“致富花”,村民观念变了
产业兴,则人心聚。棕榈产业的发展,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改变了村民的观念。
熊绍泽是新文村的棕榈种植大户,他感慨:“这两三年来,我家的棕皮和棕包收入都在一万五六左右。这房前屋后的活计,不比外出打工差!”如今在新文村,抱怨高寒山区环境艰苦的少了,琢磨如何把山里的农特产品变现赚钱的多了。
“我们村有个独居户,过去主要靠低保、种粮补贴等政策性收入。棕产业发展起来后,他光靠卖棕皮和棕包一年就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新文村党总支书记李学富介绍道,“产业发展得好,村里各项工作都好开展了。老百姓参加公益事业更积极,开个户长会,到会率都比过去高得多!”
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户与市场的距离不断拉近。昔日寂静的高寒山村,因一棵棵棕榈树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片绿色的“银行”,正持续为大山深处的新文村群众带来财富与希望,书写着一份扎实的“高寒山区增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