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芳:深耕家校社联动,用温暖点亮学生心灯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赵志高 通讯员 刘权
“最近孩子总说专业课压力大,我该怎么帮他调整心态”“您可以试试倾听他的感受,先共情再引导……”近日,在长沙望城区“雷小锋”家长成长微信群的线上沙龙,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辅导员李芳耐心回复家长的提问。
这样的线上交流,是她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路径的日常。多年来,她通过深入学生家庭家访、带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探索三方协同育人模式,点亮学生心灯。
(带学生去企业交流,右二为李芳老师。)
家校连心:用脚步丈量育人温度
“很多学生的学业、心理问题,根源在家庭关系里。”从事辅导员工作7年来,李芳始终将“家校联动”视作育人核心。她积极响应“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利用寒暑假、周末,走遍长沙、益阳、常德、娄底、邵阳、湘乡等地,累计线下家访20余人次、线上视频家访30余人次。
今年7月,在郴州东江湖镇泉水村,李芳在崎岖山路上颠簸半小时后,又徒步40分钟爬了3公里山路,抵达山区学生陈同学家时衣衫湿透。她向家长细致解释国家助学政策,帮助申请帮扶,并帮他家出主意,通过电商拓宽当地高山茶叶、东江鱼等特产的销售渠道,增加收入。
在双峰县劳田村,她针对困难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制定升学、入伍、就业规划,帮学生驱散心里迷茫;在桃江县杉木村,得知学生范同学母亲刚过世、范同学自己又生病输液,她立刻赶往诊所,送去慰问金,坐在病床边陪着范同学抚慰情绪,做学业规划,帮他重新找回前行动力。
(指导学生比赛,一排左三为李芳老师。)
“在学校里做学生工作远远不够,只有走进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的‘根’,才能真正帮到他们。”一次次家访让李芳更加坚定这一理念。曾是“问题学生”的简同学,经家校共同引导顺利入伍;家庭贫困学生吴同学,在政策帮扶与心理疏导下,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社校协同:用资源搭建育人桥梁
“思政教育不能局限校园,要让社会资源成为育人‘第二课堂’。”李芳走出校园,主动在社会服务中寻找协同育人突破口,为学生成长链接资源,也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
李芳业余系统学习家庭辅导知识,考取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加入望城区“幸福号”婚姻家庭调适中心,成为一名调适辅导家庭关系的志愿者。至今,她累计服务200小时以上,帮助20多个家庭化解矛盾、改善沟通模式。
同时,她长期参与望城区“雷小锋”家长成长群活动,无论线下读书会还是线上沙龙,她是分享经验的老师,也是倾听困惑的家长。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愿分享学校生活”,她结合辅导员工作经历,建议“先倾听再引导,避免一味说教”;家长纠结“是否该强迫孩子专升本”,她用学生案例说明“尊重个体选择,才能激发内在动力”道理。这种共情交流,让她在社会资源与校园育人之间有了更精准对接。
(家访,左二为李芳老师。)
李芳还积极推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定期探望学校周边的百岁老党员肖玉林,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倾听老党员的故事;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助农直播、社区公益服务,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对接企业资源,推荐学生参与实习兼职,帮助他们提前适应职场。
心灵守护:用专业筑牢育人根基
作为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师,李芳深知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诱因。她每年为学生提供20余次心理咨询服务,开展200人次以上谈心谈话。还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为学生搭建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灵加油站”。
(带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比赛,左三为李芳老师。)
“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帮学生看清自己在关系中的模式。”李芳介绍,她常以“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为主题组织活动。有一次,一名学生与父母为升学问题争吵而情绪低落,在小组活动中,李芳引导其他同学分别扮演“学生”“父母”“老师”,模拟家庭沟通场景。当“父母”角色说出“我们只是担心你以后没保障”时,这名学生突然落泪:“原来爸妈不是逼我,只是在为我担心。”这场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共情,更解开了家庭沟通的心结。
深耕心理育人领域,也让李芳收获诸多认可。2024年,她撰写的心理育人案例获校级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心理微课”比赛,连续4年获得校级一等奖;所带班级多次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文明班级”。
但对她而言,最大的奖励,永远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当看到学生解开心理困惑、找到人生方向,看到学生家庭因她的辅导变得和睦,她就无比开心。
一审:洪晓懿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