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住黄河源】27载守护蒙旗草原珍贵家底
卡着才让(左一)向当地群众宣传禁牧政策。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我还是最喜欢待在草原上。”说这话时,卡着才让正弯腰查看尕玛沟的草情。这位河南县草原工作站站长,虽说已经和草原打了27年交道,但对草原的热爱丝毫不减。
9月18日,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尕玛沟生态修复现场,我们见到正在工作的卡着才让。上万亩草场上,成熟的披碱草没过膝盖,青海草地早熟禾牢牢抓着土壤。“这片治理效果不错,我隔段时间就要来看看。”他说。
作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美丽的蒙旗草原孕育了全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青海省优良畜禽品种欧拉羊以及雪多牦牛。932万亩天然有机草场,是河南县最珍贵的家底。但草原鼠害,一直是卡着才让心头的大事。
1998年刚参加工作时,草原状况还算不错。可到2008年左右,鼠害突然严重起来。“特别是高原鼠兔,对草场破坏很大。”看着退化的草场,卡着才让很痛心。
常年扎根草原,卡着才让深知:草原工作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就是推广成熟技术,但草和草不一样,草原生态系统很复杂,必须因地制宜。”
2016年起,卡着才让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开展资源调查。“先把家底摸清,才能精准施策。”在生态修复研究中,他一直在寻找修复与管理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生态治理是场持久战。卡着才让从不觉得奔波辛苦,却常为草长得不好发愁——更准确地说,他是为如何让牧民配合管护而操心。
“黑土滩治理,当年必须完全禁牧,之后还要阶段性休牧。可看着草长好了,有些老乡忍不住就要放牧。”卡着才让理解牧民的难处,“草原修复,三分在种,七分在管。管护跟不上,草种得再好也白搭。”
从小在草原长大,卡着才让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生命线。“草原有界限,但生态保护没有界限。保护草原,最终要靠牧民。”
卡着才让摸索出“责任田”模式,让牧民参与课题研究和草原治理。“我们的项目,牧民参与度能达到80%,即便是牧民不参与治理项目,但在治理自家草原时必须在场监督。”去年,卡着才让把牧民请进学术交流会,让专家与老乡面对面交流,这样专家研究的方向就能朝着牧民的困境来考虑,而不是落不了地的研究。
“牧民放牧有很多智慧,生态保护离不开他们。”抱着这个信念,卡着才让和周边牧户成了朋友。哪怕项目结束,他仍然会一次次走进牧民家,了解草原长势和放牧情况。
2023年,卡着才让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培养领军人才,获评“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2025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荣誉的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奔波,是渐渐恢复绿意的草原,还有牧民们见到他时那句朴实的“瓜正切”。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