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单点节庆”到“产业名片” 昆明城市魅力持续提升
从席卷全城的咖啡盛宴,到西山睡美人的艺术汇聚,再到黑龙潭的秋日枫情,昆明市精心策划的一系列“节日”,正为这座城市的休闲生活与文旅消费注入全新内涵。
“昆明不缺节庆,缺的是将节庆转化为可持续城市IP的战略思维。”知乎城市云南中心总经理李彦臻的观点,道出了昆明城市营销的关键课题。当“过节”不再是简单的民俗复现或人流聚集,而是成为展示城市精神、撬动产业升级、深化文旅融合的支点,昆明能否借此完成从“旅游中转站”到“生活目的地”的跃迁?
让节庆IP从“网红”变“长红”
在几天前启动的“翠湖—老街城市咖啡生活季”中,20家知名庄园联展、114个咖啡品种资源库、高黎贡山1500米海拔处打造的生态咖啡、耕问咖啡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等构建了云南咖啡产业的立体画像。
“我们卖的不仅是咖啡,是一种融合了云南风土与东南亚风情的独特体验。”一名业内人士道出此类节庆活动的核心价值。李彦臻对此评价:“这正是产业与节庆深度整合的雏形。各类咖啡节不应是孤立的消费爆点,而应成为展示云南咖啡全产业链的窗口,从种植、烘焙到文化体验,最终强化‘云南咖啡’原产地的品牌价值。”
美团旅行“美在目的地”IP全国首发落地昆明,正是看中了这种产业节庆的潜力。平台资源开始深度赋能,为这类“节日”带来更广阔的流量与生态支持。
热潮之下,挑战并存。当各个区域都在打造自己的节庆时,如何避免同质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昆明必须面对的课题。
第七届西山睡美人文化艺术季,就尝试用多元内容破解这个难题——滇池西岸park的原创火舞剧《赤焰瓦猫》和云南本土方言rapper与现代音乐融合“最滇味”的方言说唱、音乐会+热气球的低空公园音乐会、融创文旅城的《滇池夜月》沉浸式演艺、城市园林策展体验中心的秋日菊花游园会。这种“一季多点、内容各异”的模式,试图通过差异化体验延长节庆的生命力。
昆明对“过节”重新定义
“昆明需要从‘办活动’转向‘运营IP’。”李彦臻认为,“一个成功的城市节庆IP,应具备持续的内容创造力、跨产业的整合力以及全域空间的配置能力。”这意味着,咖啡节不能止于几天的狂欢,而应思考如何让散场的咖啡车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艺术季不该只是黄金周的盛宴,而要成为滋养城市文化生态的持久养分。
昆明手中的牌,远超想象。从赏花、观鸥的四季不同景,到各个区域因地制宜、精心策划的文化艺术季,一条贯穿全年的“节日时间轴”正在形成。
黑龙潭公园的枫叶节已办到第二十一届,为纪念香港回归栽种的红枫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园内鸡爪槭、枫香、美国红枫等十余个品种层层晕染。这种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季节性强IP的能力,正是昆明节庆经济走向成熟的体现。
“咖啡节”“吃菌季”“红嘴鸥”“非遗资源”“避暑经济”“生物多样性”……这些独特优势正在各个节庆中得到初步表达。昆明可依托“春城”避暑属性,打造贯穿夏季的“避暑艺术季”;利用大型场馆资源,承办科技峰会与沉浸式体验展,更关键的是打破区域壁垒,打造全省联动的超级IP。
未来的昆明节庆,或许是这样的图景:一张“昆明节历”贯穿全年,每个季节都有与之匹配的主题IP。节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成为串联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城市街区与产业特色的线,最终编织成一张令人流连忘返的“旅居昆明”生活网络。
当咖啡香、枫叶红、艺术光交织在一起,昆明正在书写的,不再只是如何过节的故事,而是如何让一座城市每天都像在过节的全新叙事。从单一节庆到产业名片,从短期热潮到长效IP,昆明对“过节”的重新定义,是一场关于城市魅力持续提升的创新实践。(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