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特写:守护中缅39号界桩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8日 10:57:44  来源: 新华社

  原标题:特写:守护中缅39号界桩

  砍刀、红漆、毛刷……近日王世荣、王松、王桂明等界务员带着这些物品翻越高山、蹚过溪流,去见一位“老朋友”——中缅39号界桩。

  雪山连绵,峡谷陡峻。中缅39号界桩是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境内的7座界桩之一,矗立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

界务员们背着大包徒步前往中缅39号界桩。新华社发 褚建伟摄

  天色微亮,队伍踩着晨露出发。前一晚的大雨把山路泡成了烂泥潭,界务员们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王世荣走在最前,手里那根磨得发亮的长棍探得又快又准,遇到松滑的坡地,先踩稳了才回头挥手:“跟着我的脚印,踩实了!”据了解,今年是王世荣当界务员的第三十年。

界务员们背着大包徒步前往中缅39号界桩。新华社发 褚建伟摄

  前往中缅39号界桩,界务员们需要涉水渡河、过独木桥、攀登高山,更可怕的是沿途气候恶劣,岔路纵横交错,手机信号彻底中断,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别人即使打开地图也难辨方位,王世荣却能精准定位每个界桩,背后有着他的“独门秘诀”。

界务员在前往中缅39号界桩途中经过一座独木桥。新华社发 褚建伟摄

  “每摔一次便牢记一条路,每疼一次便多一分警觉。”王世荣卷起裤腿,膝盖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疤痕像是地图上的标记。哪段山路在雨季时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哪片森林里蚂蟥数量多需要快速通行,甚至哪块石头的位置可帮助辨明方向,王世荣都熟记于心,正是这些“天然路标”,帮助他一次次找到正确的方向。

  队伍行至乡民口中的“野牛谷”时,王世荣停住脚,指着路边的草丛说:“这地方,该叫‘蚂蟥谷’才对。”草叶间,十几条蚂蟥正曲着身子,头部朝着脚步声的方向蓄势。“一有动静就往身上爬,顺着裤脚钻,等发现时早已叮在腿上吸血了。”队员王松撸起裤腿,几道暗红色的印子还没消。

  暮色漫过竹林时,队伍在露营点搭起帐篷。“比蚂蟥更吓人的,是山里的‘邻居’”。王松说,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有狗熊和狼群出现在露营点附近,熊吼和狼嚎声不断,大家心一下就跳到嗓子眼,手也本能地攥紧了砍刀。

  王世荣抬手示意“别动”,随后和王松一起迅速把准备好的柴火点燃。火苗“腾”地窜起来,在夜色中形成一道屏障。熊吼和狼嚎渐渐弱下去,最后消失。“在野外环境中,它们如果把人类视为威胁或猎物,很有可能会发起攻击。”王松说,直到确认它们彻底离开,大家才终于松了口气。

界务员们背着大包徒步前往中缅39号界桩。新华社发 褚建伟摄

  往后的路更加难走。通往山顶的路是用砍刀“劈”出来的,竹茬子断口锋利得像刀片,稍不注意就会划开皮肉。24岁的王桂明攥着背篓带子,指节泛白。这是他第一次以界务员身份巡界,竹篓里的防锈漆、水壶、简易帐篷等物品加起来重约80斤,肩带早已在肩头勒出深红色的印子。每当走不动时,他总会想起出发前,村里老人握着他的手说:“界桩是家的门,守着界桩,就是守着独龙江的每一户人。”

  第二天正午,界务员们终于抵达中缅39号界桩。王世荣蹲下身,用衣角蘸着溪水细致地擦拭界桩上的泥渍。王松搬来石块,把松动的基座填得严严实实。王桂明接过王世荣递来的红漆罐。“顺着刻痕涂,别出边。”王世荣的声音很轻,王桂明握着毛刷的手却很稳。

  “我想把老一辈传下来的接力棒攥紧了。”王桂明说,不光自己要接着走,还得拉上村里更多的年轻人一起,跟着脚印认路,顺着界桩守家。

  山风掠过,带着冷杉的气息。界桩上的“中国”二字,在阳光下红得耀眼。(胡超 杨梦魂)

责任编辑:刘曦靓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