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云南怒江之畔的崇山峻岭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片马镇64.44公里的边境线被夜色笼罩。一束微光在崎岖山路上缓缓移动,那是片马边境派出所“然门然”义警队的巡逻身影。双节期间,她们暂别家中团圆,用脚步丈量国境线,以忠诚与温柔守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
从23人到120人的巾帼集结
片马镇素有“怒江国门第一镇”之称,中缅两国在此山水相依,边民往来密切,互市通婚历史悠久。
2020年,乡镇里的青壮年奔赴边境一线值守,留守妇女们主动请缨,在片马边境派出所党支部的组织下,90后镇长欧梅英牵头,23名傈僳族、景颇族妇女组成了“然门然”义警队。
“然门然”在傈僳语中意为“巾帼”或“女子”,队员既有镇干部,也有普通村民,年龄最小的仅22岁。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至120人,成为边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傈僳族队员欧小兰身兼辅警与母亲双重身份,三年多来,她累计巡边超1000公里。“起初家人不理解,觉得我不顾孩子,还往危险地方跑。”她说,“我想让孩子知道,妈妈在守护千万个家。”如今7岁的儿子总会骄傲地向同学炫耀:“我妈妈是‘然门然’,她会保护我们!”
00后白族姑娘杨清尧,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专职辅警,也是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一次巡边途中,她在泥泞山路滑倒,身后几双手瞬间伸出来,将她扶起。“那一刻我懂了,‘然门然’是姐妹间相互扶持的力量”。
既是守护者也是暖心人
“七点启程带好干粮,日落才能返回,晚上还要排查重点区域。”清晨薄雾未散,欧梅英便组织队员们身穿义警服、肩挎应急包、手持扩音器集结出发。
陡峭山路磨破鞋底,荆棘钩破衣裤,雨天更是一脚泥一脚水,她们攥紧扶手、相互搀扶,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巡边时,她们要检查边境设施、上报异常情况,有时需穿越密林、蹚过溪流。遇到难行路段,年长队员俯身探路,年轻队员则用APP记录点位,默契尽在眼神交汇间。
今年9月初,持续强降雨突袭片马镇,部分村组受灾严重。欧梅英第一时间带领“然门然”义警队冒雨进村,一边开展慰问帮扶、排查安全隐患,助力防汛救灾与家园重建;一边帮村民抢收蔬菜、代售农产品、喂养牲畜,并借着唠家常的机会普及防汛防疫知识。
正如片马边境派出所所长杨海润所说:“放牛也是巡逻,种地也是站岗。”她们的巡边,本就是“行走中的治理”——帮老人捎带物资,给留守儿童送文具,顺手查看庄稼长势,让边境管控多了份烟火气。
从“守边”到“兴边”
“一老一小”是“然门然”队员最柔软的牵挂,独居的娜姆阿婆常说:“你们比我的女儿来得还勤!”在“护学岗”上,她们配合民警守护孩子安全;周末课堂里,又和民警一起带领学生体验“小小护边员”,让守边精神代代传承。
今年3月,村民英双突发脑出血,术后虽脱险却无法劳作,家庭陷入困境。派出所立即联合“然门然”姐妹前去探望,义警队员握紧她的手柔声鼓励,嘱咐安心静养。英双红着眼眶:“谢谢你们,总是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出现。”
凭借细致亲和的优势,队员们还成了矛盾调解能手,把婚姻家庭矛盾排查的触角延伸到邻里间。2024年以来,义警队协助派出所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起,化解率达100%。
在普法宣传中,她们是出色的“法治翻译官”,用民族语言宣讲跨境犯罪打击、禁毒防诈知识。2024年至今,累计收集群众意见25条,开展政策宣讲15场,转发法律通告330余条,覆盖群众1550余人次。
守好边,更要富好家。“然门然”的脚步从未停歇,她们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种植培训,助力马铃薯增产;带头试种中草药与特色水果,无私分享经验。“党和国家让我们住上新房、走上好路,守好边境,再帮着大家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才是真的顾大家”欧小兰的话,说出了所有“然门然”姐妹的心声。
夕阳西下,忙碌一天的“然门然”队员踏上归途,山风吹红的脸颊在晚霞中熠熠生辉。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边境线的战士,正是这些普通却不平凡的身影,让“请党放心,守边有我”的誓言,久久回响在高黎贡山间、中缅小江畔。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通讯员 和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