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印象里,警察的形象常与冲锋陷阵、缉拿罪犯紧密相连。而在昆明市公安局,有一群特殊的警察,他们手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是相机。
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宣传处思想文化科科长、昆明公安“K5”摄影战队负责人矣建云,一个“感性”又“叛逆”的民警,用20年完成了一场光影记录者的跋涉。他不仅用镜头书写警队故事,更凝聚起一支名字响亮的团队——昆明公安“K5”摄影战队。他们的人生像一卷胶卷,记录下如何在现实碰撞中寻找支点,如何将个人热爱淬炼为集体使命,并让这份使命薪火相传。
寻找支点的七年之痒
1998年,矣建云开始了他的警察生涯。但在派出所刑侦中队埋头办案七年后,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亮起红灯。“我很热爱这份工作,但我不能被工作干垮,我需要找一个生活的支点。”矣建云开始寻找这个平衡点。
2005年,一则看似寻常的通知,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单位推出“艰苦奋斗锻炼计划”,鼓励城区民警去偏远山区派出所工作半年,矣建云主动报了名。寂静的大山给了他调整和思考的机会,他开始随手记录生活,也开始接触摄影。
从山区归来,矣建云背起相机,开始记录身边最熟悉的战友与最真实的工作场景。他捕捉刑警与黑夜为伴的孤独、勘查现场的专注,以及破案后的疲惫与欣慰。这组后来为他叩开命运之门的作品,便是《刑警日记》。
有一张照片让他至今难忘:“一名刑警在勘查现场,他在拍照,我在拍他,闪光灯亮起时,突然下起了雨。”这张充满戏剧性和情感张力的照片,在全市公安机关摄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摄影奖项,给予他莫大的鼓励。
也正是这组作品,成为矣建云从刑侦一线转向专业摄影岗位的“敲门砖”。
镜头下的精神传承
带着《刑警日记》和一颗炽热的心,矣建云毛遂自荐,来到市局新闻宣传处,与他的师父“潘大师”潘增良共事。“他是我的人生导师,我很幸运。”提及潘增良,矣建云的语气里充满了敬重。
在一次突发案件处置现场,本该在派出所巡逻的潘增良竟最先出现在现场。“我赶到的时候,师父已经躲在公交车后面找机会拍摄了。”矣建云回忆。震爆弹在潘增良脚边炸响,他被震得暂时失明、失聪,却仍坚持拍摄。师父在危难时刻的镇定与专业,深深震撼了矣建云。
这份力量在另一次随警作战时得到了回响。得知嫌疑人可能持有爆炸物,矣建云脑海里闪过潘增良的身影,“我要拍,如果是我师父,他也会上。”这份信念源于对师父人格的信任,而作为警察的责任感与记录者的使命感,推动他毅然向前。
师徒间的默契,在紧急时刻处处显现。2013年,昆明遭遇暴雨内涝,矣建云与潘增良从城市两端出发,沿积水中拍摄民警救助群众、坚守岗位的瞬间。“我们拿起相机从家出发,在水里寻找我们的民警。”矣建云说。当两人满身泥泞在单位汇合时,顾不上吃饭,便立即导出照片。因为他们深知,外界急需看到昆明公安在灾难中坚守的身影。这些影像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危难时刻的力量。
战友情与师徒情在镜头间流转,每一张作品见证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从“60后”到“00后”
2016年,云南公安文联举办首届全省公安摄影PK大赛,昆明市公安局5名参赛队员组成“K5”摄影战队,夺得比赛团体及个人第一,战队由此得名。
“战队成员年龄横跨‘60后’到‘00后’,代际不断层,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矣建云说。队员们分散在不同岗位,遇到大型活动便迅速集结。在2018年云南省公安厅的一次重大演练中,七、八名队员奋战整整一周。“遇到问题,大家都互相帮助、积极解决。”矣建云谈及队员们“用爱发电”的精神,依然动容,“每天风吹日晒,回来还要修图,但因热爱,大家干劲十足。”这份全情投入的凝聚力,是战队战斗力的源泉。
“战队鼓励碰撞和交流,我们也会吵架。”矣建云笑道,“但有不同的声音才会进步。”不同年龄和摄影风格带来多元的视角,这种差异丰富了团队的创作生态,为技艺与精神的传承提供了土壤。
更能体现战队情怀的,是他们持续两年为全市同事免费拍摄警礼服肖像的行动。“我们为大家拍摄警礼服照片,一些老警察直到退休还没有一张好的照片,我们就帮他们拍。”矣建云说。他们借来各种型号的警服,精心布置影棚,为老同志留下最英武的影像。这已经超越了宣传工作本身,成为战队服务警队、温暖警心的生动体现。
近年,“K5”摄影战队圆满完成COP15、南博会安保、夏季行动、长风行动等拍摄任务,在全国、省、市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他们始终将镜头对准基层一线,聚焦警民故事与民警爱岗敬业的瞬间。
一座只有我们有开采权的“富矿”
随着职务变动,矣建云亲自端起相机冲锋一线的时间变少,这让他有些“痛苦”。然而,一次参加全国摄影家协会培训的经历,让他对公安摄影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一位摄影师用二十年记录了一条500米长的海岸线。渔民最初在离岸十米处即可捕鱼,如今却需出海几十公里。人的欲望不断攀升,海洋却已无力满足。”矣建云说,“这部作品深深震撼了我。二十年苦心经营,需要的不仅是热爱,更是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这部作品像一束光,照亮了矣建云前方的路。“公安摄影是一座富矿,只有我们有开采权。”他意识到,外界摄影师再优秀,也难以如他们般深入警队,进行长期系统记录。他也想用20年去深度记录一个群体——中国警察。“我们同样可以用20年去呈现这个时代的警察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人民公安多年付出和牺牲才有了今天,生逢其时,我们就是见证者。”
从单打独斗到组建起一支精英战队,矣建云和“K5”摄影战队的故事,远不止于摄影技术的精进。它关乎一种精神——对警徽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责任,正通过一个个快门声传递下去,续写一个“新警察故事”。而这部史诗还将由一代代警营光影记录者奋力书写,未有终章。
云南网记者 赵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