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感言
红墙金瓦、脊兽花窗,典藏文物、吉祥纹样……今年5月,联合国邮政管理局正式发行“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别事件邮票版张,这是联合国邮政首次为单个博物馆发行邮票。故宫文创正努力走出新的发展路径,让沉睡的文物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焕发新生。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市场反响,更是将文创产品变成一种特殊符号,让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产生交互。
——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
这段时间,“百年守护”展正在展出,其中的讲解导览内容,凝聚着我和几名同事过去3个多月的心血。这些年,博物馆讲解导览工作,正从过去的程式化转向个性化。在我看来,重要的是结合观众自身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讲解内容。可以说,每一次讲解导览,都是与观众认知形成共鸣。2015年,我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10年间,我见证了游客对故宫的热情愈发高涨。我相信,未来的讲解导览工作,我们会做得更好。
——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教育导览组组长邓晨钰
今年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第二十五个年头。记得刚工作时手工制作一件青铜器复制品,我每天拿着锉刀、砂纸打磨铸件,天热时汗水里混着铜锈,一磨就是小半年。师父说,用手工打磨,主要是磨性子,要沉得下心,将来才能坐得住。文物修复,不变的是持久的匠心和技艺的传承,变的是更加科学的理念和对新技术的探索。我们要继续精进本领,为守护好故宫贡献力量。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金属文物修复组副组长高飞
刚工作时,我负责誊录院史档案,比如首任院长易培基的信札、第二任院长马衡的工作报告。释读这些手写的文献,我感悟到了故宫博物院的精神传承。最难忘的,是参与故宫文物南迁史料整理和史迹保护研究项目。每一个小小的进展和发现,都让我感受到在故宫做学术的魅力!工作累了,我会走出办公室,漫步于宫墙间。午后的阳光照进红墙,将屋顶上的吻兽裁剪得半明半暗,那是时间的痕迹。
——故宫博物院档案馆研究馆员徐婉玲
我出生在北京,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年轻一代,能够有机会成为故宫历史文化的保护者之一,我感到由衷自豪。
从文物信息与影像资料数字化管理,到文化遗产二维和三维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与利用,故宫开展文化遗产数据数字化工作已有20余年时间。目前团队还在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制作文化遗产三维模型等研究。展望未来,期待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观众能够跨越时空,欣赏到这些可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文物。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应用研究组工作人员王圣焜
(本报记者白之羽、康岩、宋宇、刘涓溪、张智琪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3日 1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