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看白州大地,处处都是丰收的场景。丰收的喜悦,在农人的眼角眉梢流淌,在醉人的晚风中吟唱,在机械轰鸣中次第开花……
稻浪翻滚 秋粮满仓
云龙县功果桥镇稻田迎丰收。 通讯员 李永康 摄
秋风过处稻飘香,机械轰鸣收割忙。
9月上旬,云龙县功果桥镇的万亩优质水稻迎来收获季,大理白族自治州进入秋粮丰收进行时。
“我家今年栽了7亩水稻,今天收的是小粒稻,全部打完估计能收2500多公斤。”随着稻田连年丰收,功果桥镇下坞村村民张建生家的收入年年增高。“我家种的是‘红优6号’,4亩多田卖了1.6万多元。”村民邱仕梅也高兴地说。当地大米采用山泉水灌溉,米粒饱满、口感软糯,深受市场欢迎。
在永平县龙门乡龙门村委会官庄村,层层梯田被金黄的稻浪包裹。连片稻田里,稻谷颗粒饱满,肥硕的稻花鱼不时跃出水面,空气中满是稻谷的清香。近年来,龙门乡抢抓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优势,积极探索“稻鱼共生”模式,将稻花鱼养殖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宾川县金牛镇金甸村委会干甸、干河箐、金甸和牧场4个小组的770亩水稻也进入成熟收获期。稻田里,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被收进机舱,水稻收割、脱粒、秸秆粉碎等流程一气呵成。村民们在一旁忙着将刚收获的稻谷装袋、转运,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金甸村干甸小组村民屈义新家的1亩水稻不到半小时就收完了,收割成本从800多元降到260元,省时省力还省钱。
2025年,大理州扛牢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稳定秋粮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切实抓实秋粮生产各项工作。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2000余份农作物资源,从源头保障种子纯度与品质。制定大理州2025年秋粮生产意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确保秋粮生产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村组地块。制定实施《关于做好寒潮雨雪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2025年大理州“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关于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等,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及时发放救灾备荒种子,深入田间地头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深度合作,针对大理州复杂多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培育出“凤19-46”“凤稻31号”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水稻单产水平不断创新高。
在全州范围内建设多个高标准粮食科技示范基地,按照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种植特点进行布局。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秧、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建立玉米绿色高效示范区,推行玉米密植增产、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栽培技术。不断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小田并大田”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机耕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利用率。针对不同地形和种植规模,推广适宜的农业机械,在山区推广小型轻便、多功能的农机具,在坝区推广大型智能化、自动化农机设备,同时推广无人机植保、联合收割机等设备设施,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率。
根据农情信息调度,2025年大理州秋粮播种面积321.56万亩,秋粮总产量预计达143.4万吨。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李丽 刘宇丹 段苏航
云龙“金豆豆”铺满富民路
白芸豆成为山区群众的“金豆豆”。记者 李丽 摄
秋分过后,海拔2500米的云龙县关坪乡高明村委会炼场村民小组实验基地里,连片的白芸豆长势正旺,一个个豆荚饱满厚实,部分已超过手掌大小。
“这不起眼的小豆子,如今是山区群众的‘金豆豆’。”大理大学副教授苏子峰站在地里仔细查看豆荚生长情况,手里拿着记录本仔细核对数据。作为高明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带领团队在这里开展48种白芸豆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通过尝试不同施肥、不同管理模式,为云龙县白芸豆产量与品质升级寻找更优路径。
近年来,云龙县将白芸豆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出台《云龙县白芸豆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整合云南省农科院、大理大学等科研力量,开展高产稳产种植技术攻关,并在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一场以科技为核心的产业变革自此在高寒山区铺开。
苏子峰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围绕高海拔、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目标持续攻关,总结出起垄覆膜、株行距定植、科学施肥、修枝打顶、提升插杆高度等关键技术措施,精准破解传统种植的痛点,示范区白芸豆亩产从过去的130公斤提升至260公斤以上,2024年试验田亩产达到286公斤。同时,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采用无人机喷洒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有效保障了白芸豆的绿色生态品质。
2021年起,云龙县依托大理大学定点帮扶云龙的技术优势,整合云南省农科院技术力量,在关坪乡开展高产核心技术攻关示范,并引进高产新品种“芸白3号”,将白芸豆平均亩产提升至288公斤。积极推广高产白芸豆种植,全县还建成保种繁育、高产示范等5类基地,推广绿色高产技术6000余亩,打造出7个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云龙县积极探索“芸豆—豌豆”“芸豆—中药材”等套种模式,在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冬闲田闲置问题。此外,白芸豆与辣椒轮作等新模式也取得可喜成效,为拓宽高寒山区群众收入渠道探索出了新路径。随着品质提升和市场认可,2024年,“云龙白芸豆”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购价攀升至每公斤16至20元,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提升。
产业链的延伸则让这颗“金豆豆”的增值之路越走越宽。2024年10月,投资350万元的白芸豆高原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在云龙建成投产,日加工能力达40吨,还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白芸豆收购和代加工。云龙县还引进云南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建成白芸豆胶囊GMP生产线,推动白芸豆产业从初级原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目前,车间正在进行设备调试,生产线投产后,预计日加工胶囊57.6万颗,每年将消耗660吨白芸豆,满产后产值可达1.1亿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云龙县着力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构建起“党支部+科研院所+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已有46个合作社、2家农业企业参与白芸豆种植,带动农户超8200户。以白芸豆为主营业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对接省内外相关企业洽谈合作,畅通产品销售渠道,签订订单800余吨、销售额近1400万元,惠及农户1570多户。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赵丽槐
从深山走向世界——
永平核桃的破局之路
核桃丰收 通讯员 字正张 摄
从滇中到滇西的广袤山林间,打果、运输、加工、交易……一条条因核桃而兴的产业脉络,正将山间的丰饶运往城镇。
在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滇西规模最大的核桃交易集散中心,正撬动全链产值超35亿元的大产业。这里不仅是云南核桃产业突围的关键落子,更是感知全省核桃市场脉搏的窗口。其背后,是一个传统产业通过构建现代化体系,让深山的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位置的转型故事。
变则通,小核桃闯出外贸市场
几年前,随着全国种植面积扩张,核桃市场供过于求,收购价连年探底。许多农户只能任由核桃烂在地里,核桃林逐渐荒芜。拥有158.7万亩核桃的永平县,如果不能从规模大县转变成产业强县,资源优势得不到体现,县域经济发展将受制于此。
2023年,永平县牵头组建大理州核桃外贸企业协会,积极出国考察市场、拓展海外客源。州、县两级精准提供业务指导,积极协调解决外贸企业备案办理、客户入境、出口退税、厂房提升改造等困难。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成果:2023年,永平核桃外贸收入5000余万元,较2021年增长10倍。2024年全县核桃出口额1.53亿元,占全省的73.8%。今年1至8月,全县完成核桃外贸出口1.09亿元,同比增长201.5%。永平县商务局副局长李志华介绍:“目前,永平县具备外贸进出口资质的核桃企业达24户,产品出口到阿联酋、吉尔吉斯斯坦、罗马尼亚、巴基斯坦、荷兰、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等22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永平县被认定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核桃),这颗深山坚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世界。
云南核桃抱团发展,蹚出新商道
永平曲硐,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马帮铃声犹在耳畔,如今,借由核桃这一关键商品,一条陆上贸易通道重新流动起来。
在大理辛达贸易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将一箱箱核桃仁装上货车,21吨核桃仁经20天陆运将抵达格鲁吉亚;在永平天祥核桃有限责任公司,有着40多年核桃生意经验的马亮高介绍:“2024年,核桃仁的价格每公斤约为24元,今年每公斤上涨近10元,品质最好的‘尖白’出口价格达到了每公斤40元以上。”
近年来,永平县的核桃企业带着产品“走出去”参加各类农副产品国际展会,国外客商也频繁前来考察。收购季节,来自普洱、临沧、楚雄等地的核桃,纷纷向永平这个中心枢纽聚集。
在云南核桃(坚果)交易中心,14家入驻企业与协会通过场地直销、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推动云品出滇。2024年,该中心交易额达12.98亿元。今年,“新华·云南(永平)核桃价格指数”和“永平核桃产业数字化平台”的推出,标志着云南核桃产业在数字化与标准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全链升级,核桃产业焕新再出发
外贸的转型升级倒逼着产业链的整体重塑,永平县创新实施一产建链、二产补链、三产延链、金融活链的“四链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核桃产业全链条优化升级。
“云南核桃产自中高海拔山区,核心优势是纯天然有机。”永平县林草局副局长郑霞介绍,永平县持续强化“原产地”建设,通过抚育改造、精细化管理,已建成10万亩高标准基地。在品牌层面,全力推动有机认证,2024年完成国内有机认证116万亩、欧盟认证18.3万亩。
全县组建65个合作社和66支专业“采打队”,并组织5家“链主”企业进行订单保底收购,通过“双绑”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2024年,永平核桃干果产量达19.8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2.23亿元。
在加工端,全县共有52户核桃加工市场主体,建成21条初加工生产线,年加工核桃干果能力超6万吨。通过建设园区、完善配套,永平县成功引进了北京强佑、深圳寒暑科技等龙头企业,聚焦核桃油、蛋白产品、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领域,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
针对产业融资难题,永平县“政银企”融资对接,为核桃产业量身打造“坚果核心贷”“博南振兴贷”等金融产品,推出契合核桃外贸特性的“订单贷”“仓单贷”。截至今年9月,全县为核桃产业发放贷款6.4亿元,惠及6570户。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苏航 刘宇丹
李家庄苹果飘香
李家庄苹果丰收 记者 赵丽槐 摄
雨后,走进漾濞彝族自治县美翕村李家庄,漫山的苹果树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
“今年苹果长势好,价格也不错。苹果刚熟就接到了订单,完全不愁销路。”种植户刘兴有站在自家果园里,看着满树的果实笑得合不拢嘴。这片位于海拔2300至2500米的高原果园,如今正迎来收获季节。
刘兴有介绍,充足的日照和显著的昼夜温差,让这里的苹果形成独特的脆甜口感。他经营的120亩果园里栽种有3000多棵苹果树,有嘎啦果、糖心富士等多个品种,可以从6月一直采收到12月。去年,仅销售鲜果他就收入80余万元,加工成苹果干后又卖了十几万元。
去年6月,刘兴有在村里投资新建了一座可储存2000件苹果的冷库。冷库在满足自用之余,还可对外出租,为周边果农提供储存服务,成为又一笔可观收入。
在刘兴有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李家庄苹果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村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年产量约1300吨,年销售收入达500万至600万元。村里现已开办3家农家乐,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餐饮于一体的产业,“李家庄苹果”的品牌越来越响亮。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赵丽槐
大荒地黄瓜满篮
秋风送爽,走进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民小组的黄瓜大棚里,翠绿的藤蔓爬满支架,饱满的黄瓜缀满枝头。
“在采收期,我每天凌晨3点就得起床,把最新鲜的黄瓜摘完。”村民邓善露边采收边介绍,“黄瓜讲究‘早采嫩’,早上温度低,水分足、口感好。”从凌晨3点到上午10点,7个小时里,邓善露一般能采摘八九篮黄瓜,每篮约150公斤,算下来,一天能收获1200多公斤新鲜黄瓜。“去年我只种了2亩黄瓜,收入近7万元。今年我又增种近5亩,一年能收3茬黄瓜,第一茬的收入就有10余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2020年底,大荒地村“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与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行“深度双绑3582”机制——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专注种植。卖出的黄瓜利润,先提取3%给村集体,5%留合作社做风险金,剩余的利润80%归农户、20%归企业。
曾经人均耕地不足一亩、集体经济负债的“空心村”,如今靠着黄瓜一跃成为“幸福村”。户均分红从2021年的12.4万元增至2024年的27.37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1.4万元增至2024年的22.88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村民的加入,大荒地合作社大棚面积从100亩增至240亩,社员数从20户增至48户,吸引了一批长期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回乡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还辐射至楚雄牟定、德宏盈江等地,建成1800亩种植基地。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宇丹 段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