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你的“节后综合征”,云南能治!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08:41:18  来源: 云南网

  开栏的话

  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长假归来,疲惫感挥之不去?那是你没有找到能让生活慢下来的解药——而云南的“自然疗愈力”,恰好对症。从苍山洱海到泸沽湖,从普者黑到梅里雪山,云南的山水间没有赶工的催促,只有林海徒步、药香品茗的松弛,帮你把节后的紧绷感轻轻揉开。

“喜洲号”“有风号”小火车满载游客在稻田间穿行,形成独特的移动风景线。

 

  在云南,出门就是景区,生活便是旅居,加之一年365天都在过节……这里没有“节后综合征”。所谓的“节后综合”,不过是我们对慢生活的渴望,对自然连接的向往,对文化体验的追求。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云南以4150万游客接待量、568亿元旅游花费的亮眼数据再次证明:这里不仅是“流量”高地,更是“留量”的磁场。云南,凭借其独特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率先迈入了旅居时代,也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更是疗愈现代都市人身心的“天然药箱”。

  山水为引,解锁自然的疗愈密码

  众所周知,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12-22℃之间。这种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得云南成为了“天然大花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9%以上,部分地区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夏可避暑、冬可避寒的理想之地。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香坪山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负氧离子峰值达每立方厘米4.5万个,这里的云冠八角墅酒店成了“睡眠疗愈基地”。来自成都的程序员小李坦言:“连续加班的失眠症,在林间住了5天竟不治而愈。”清晨的林海徒步、午后的药香品茗,让自然之力渗透到作息调整的细微之处。

  今年83岁的孟宪梅在昆明市石林县杏林大观园用完早餐后,信步走向书画院练习书法。三年前,她从北方迁居于此,自此沉醉于这片“天然氧吧”的山水与人文之中。“空气清新、服务贴心,书法课、养生讲座让日子充实又健康。”她笑着说。

普达措美景 新华网发(周润元 摄)

 

  从大理苍山到梅里雪山,从红河到金沙江,滇池、洱海、抚仙湖等山山水水如明珠般散落在云贵高原上,泸沽湖的清澈见底,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原始风貌,都让人流连忘返。从滇金丝猴到亚洲象,从望天树到桫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在诉说着自然的奇迹。

  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都市人来说,漫步于云南的森林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再吃上一口当地特色美食,慢下来做几天“云南人”,这些无疑都是对身心最好的疗愈。

  文化赋能,从节庆狂欢到沉浸式体验

  在云南,各民族的大小传统节庆多不胜数,时间几乎贯穿全年,无论何时你来到云南,几乎都能“刚好”遇到多姿多彩的节日庆典。无数网友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云南一年四季都在过节?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云南16个州(市)累计推出508场文旅促消费宣传推广活动及200余项旅游惠民措施。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910场,线上线下累计惠及群众3986.1万人次。

  “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在昆明、德宏、楚雄、丽江、迪庆等州(市)同步开展,实现“舞蹈+夜游”的融合,激活夜间文旅消费。迪庆“遇见云南·舞动香格里拉”全省民族舞蹈展演活动、德宏第二十届“中缅胞波狂欢节”、西双版纳第十三届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以及普洱咖啡文化季与茶马古城穿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不断拓展“文旅+”融合路径,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度体验云南文化的机会,也成为治愈“节后综合”的良方。

10月3日,一对新人在云南丽江举行目的地婚礼。(受访者供图)

 

  国庆中秋假期,大理洱海畔、丽江玉龙雪山下,一场场别具特色的目的地婚礼接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们选择将人生重要的仪式与绝美风光、多元文化结合,不仅兼具性价比和仪式感,也推动了云南“浪漫经济”升温。“在雪山见证下许下一生誓言,很有意义。”10月2日,来自山西的新人陈兴、李梦圆在玉龙雪山海拔约3200米的草坪上,举行了期待已久的婚礼。

  在红河哈尼梯田,民宿主人马俊把老宅改造成“梯田上的家”,游客可以参与插秧、收割,体验真实的农耕生活。“来的客人都不想走,最短的也住一周。”她笑着说到。从节庆狂欢到沉浸式体验,云南不断拓展“文旅+”融合路径,进一步增强游客参与感与体验度。

  正如一位旅居者所说:“在云南,我不仅看到了美景,更找回了生活的节奏,这里的每一天都让我忘记工作的压力。”这种从“游客”到“旅居者”的转变,从“看风景”到“过生活”的体验升级,正是云南作为“节后综合解药”的核心价值所在。

  旅居云南,治愈的本质是回归本真

  当旅游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旅居”便成为新的关键词。2024年,全省旅居人数约400万人;今年1至8月,这一数字已达380.1万人,同比增长50.6%,接近去年全年规模。“旅居云南”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推动旅游升级的重要引擎。

温泉酒店 龚德涛 摄

 

  腾冲市热海拾光项目是云南旅居模式的典型代表。这个原为“房地产+商业”的项目,及时调整思路,将项目定位为温泉客栈群落、高端酒店、康养度假中心集聚的温泉旅居集群,两年时间向省外客人销售房屋780套,引入寓米公寓等7家旅居民宿,为业主提供托管租赁等服务。在这里,旅居者可以享受温泉疗养、户外徒步、非遗体验等特色产品,真正实现“慢生活”的梦想。

  清晨的阳光洒在洱海上,来自重庆的陈琳已在大理古城边的白族小院里煮好了咖啡。“每年都会来住上三四个月,大理不再是景点,而是我的‘第二居所’。”陈琳笑着说。3年前,她只是这里的过客,如今,她已成为了半个“新大理人”。

  在昆明滇池附近的养老公寓,北京退休教师李民已经居住了两个月。“这里夏天凉爽、空气清新,还有医生定期来进行健康监测,生活很舒服。”他所在的康养社区,配套了医疗站、活动场所和绿地,同时在此居住的“候鸟老人”有近百人。

  从路过到停留,从看景到生活,云南旅游的深刻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形态,更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八方来客打造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旅居新体验。

  或许,治愈的本质不过是让我们重新学会像云南的云一样自由流动:在香坪山的森林里找回沉睡的安稳,在普洱的咖啡园中品尝等待的甘醇,在傣族姑娘的孔雀舞里看见生命的绽放……

  当城市的高楼再次将你包围时,当繁杂的工作让你焦头烂额时,当生活的重担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时,愿你能听见云岭大地深处的呼唤——那不只是远方的回响,更是你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的生活本真。

 

  策划:浦美玲

  统筹:李榆林 姬祥虎 许芸翡

  撰文:姬祥虎

  编辑:段杉杉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