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说】是云南网全新栏目,该栏目以普通人“个人故事”自述为切入口,聚焦“Ta们”的真实过往与心声。通过“Ta们”亲口讲述自己的经历,传递生活中的温度,也呈现出平凡日常里的真挚力量。今天第一期,栏目邀请了Faith滑板俱乐部的负责人杨智雄,他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从“一块板”到“一群人”,真正的少年气从不是孤身追风,而是把热爱酿成传承。
“中考完太无聊,看了《蠢蛋搞怪秀》,那股子中二劲儿一下被点燃了。”回溯与滑板的缘起,这位昆明本土滑板俱乐部主理人笑着回忆。自初中第一次接触滑板至今,20年时光里,他从国内滑板领域的早期玩家,用热爱酿成了扎根昆明的事业——如今俱乐部已在城市内部商场布局四块场地,且在十余年的磨炼中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领头羊”。
这份事业的起点,藏着对街头文化的深层思考。在他眼中,玩滑板是“没定义”:不被框架束缚,找到自我表达的出口。街头文化不应该被定义性质,就像下象棋也能成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
而这份认知,最初源于对“玩”的执念——父母认同的所谓传统运动,难以创造内在动机,逆反期的他渴望一处“庇护所”,滑板恰好承载了这份需求。他认为滑板的运动性更强,更能通过技巧性与个人风格,展现自我表达欲。同时,他敏锐察觉到中外文化逻辑的差异:“行外人对街头文化常带有非正向看法,老外把‘玩’当正经事,中国人却总觉得‘玩’要得实际回报。”因此,他做俱乐部的核心目的,就是打破刻板印象,让更多人了解滑板运动与街头文化的正向价值。
谈及滑板之路的珍贵记忆,他如数家珍:在翠湖第一次见别人翻板的震撼,在父亲的带领下砍价买下第一块滑板的兴奋,以及终于学会第一个技巧的喜悦。家人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不支持不认可,变成父亲亲手为他搭建第一个滑板场地——如今,他在专业领域的深耕,正在被父母认可、被大众看见。而早期滑板圈的交流方式,从更早的书信到论坛、到贴吧,再到现在的线下比赛交流,杨智雄见证了行业的变迁。
随着对行业的深耕,他逐渐从“自我热爱”转向“文化传承”。过去滑板圈多是“小群体个人带个人”,新人常需从头摸索,很容易断代;如今俱乐部已搭建体系化训练模式,不仅针对4-12岁核心人群开展培训,还与十多所学校合作开设3:30课后课堂。从人群数据看,4-60岁爱好者均有覆盖,4-12岁体量最大,16-25岁是媒体活跃群体,25-35岁女性则增长最快,“俱乐部里80%都是女生,反而有些男生怕摔跤”。他也强调,滑板入门门槛不高,“10分钟能初步上手,但滑得好因人而异”,且必须科学学习,“以前摔得多,多是没系统学,掌握方法才能步步推进、保障安全”。
同时,他也理性看待云南滑板行业的发展与困境:2017年国内有了官方赛事,但早期参赛全自费,“代表云南出赛审批都麻烦”,省队尚未组建,推进仍在进行中。“云南体育有潜力,但留不住人、缺针对性政策是痛点。”不过昆明的户外优势让他充满期待,“滇池环线是天然滑板场地,之前的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也让我看到更多可能”。
如今,无论是职业滑手追求的精神成就,还是普通人通过滑板获得的快乐,他都想传递一个理念:“运动不一定要争金牌,不一定要一切指向成绩。”在他看来,滑板的真正意义,是让每个人在一次次练习与突破中找到自我,收获正向力量——这既是他20年坚守的初心,也是俱乐部持续向前的方向,未来的滑板市场潜力无限。
策划:刘畅 陈思蒙
记者:陈思蒙 龙彦 实习生 王诗雨
视频拍摄:刘畅 陈思蒙 实习生 陈渤文
视频剪辑:陈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