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事关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城市绿化美化上下功夫,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长效护绿,因地制宜提高城市‘两污’治理效率,让每一座城市都更加美丽。”
如何结合工作实际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记者日前采访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设计与名城处、城市建设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
自2022年“绿美云南”行动开展以来,全省以“增绿提质”为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要求,通过着力构建和不断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及山水空间格局,把公园、绿地建在群众身边,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通过3年的绿美城市建设,全省城市绿量不断增加,绿化品质持续提升,各地因绿而美、因特而美、因多样性而美,云南的魅力得到更好的展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设计与名城处处长陈宏玲介绍,“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重点任务,理清思路、狠抓落实,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工作。”
一是开展街道补植补绿。建立动态补绿机制,实行“一街一档”,杜绝“反复补、反复缺”;重点打造街道重要节点、窗口地段,实现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好管理”的转变。
二是提升乡土植物运用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云南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鼓励城市绿化新建及提质改造项目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出台《云南省城市特色乡土适生植物指引》,助力各地挖掘和利用特色乡土树种,推动城市绿化向生态化、特色化升级。
三是完善城市公园体系。编制《云南省城市公园体系规划》,对全省公园规划建设进行引导。开展“+公园”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绿道等,补齐公园层级和类型短板,合理设置多元化、人性化的活动空间,为居民营造近距离休闲场地。推动“公园+”建设,改造升级公园内基础服务设施,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提升公园复合性功能。
四是强化绿化管理维护。完善城市绿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指导各地培育专业干部、养护队伍和技术人员,有条件的地方组建自有绿化队伍。于近期召开全省城市绿化工作现场会,及时总结并推广大理等一些城市的好做法,让云南的每一座城市铺就绿美底色。
“污水垃圾治理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之美可以给市民和外来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文小勇介绍,在污水垃圾治理中,我们将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做起,从群众居住区、房前屋后环境改善做起,重点解决好老旧小区、厂区、街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污水垃圾治理问题。
文小勇介绍,全省住建部门将通过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新增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加装智能监测设备、凝聚全民力量等措施,持续增强“两污”治理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绿美城市景观品质。
在管网建设方面,组织全省所有城市编制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20条措施,开展地下管网普查,明确污水管网建设布局。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每年计划新建改造5000公里以上地下管网,开展雨污分流和错接、漏接、混接管网整治,推动城乡污水应收尽收、截污纳管进厂集中处理。
在完善设施建设方面,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建垃圾中转站、分类处理设施、焚烧发电厂,严格管控城乡生活污水排放,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加装智能监测设备监管,实时监控污水水质、垃圾清运情况,提升污水垃圾处理效能。
在健全管理机制方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巡查监管,严查污水偷排、垃圾乱倒行为,确保治理措施落地见效。推行“厂网一体”“供排一体”,组建一体化、市场化运营主体,实现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链条管理,创新推动水务改革和费效改革,提升运维效果。
在凝聚全民力量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开展“垃圾分类我参与,绿色低碳我奉献”行动,引导全民参与污水垃圾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美化成果的氛围,打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使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城市更美丽。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