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袅袅咖啡香漫过山坳;朝阳初升,累累牛油果压弯枝丫。走进云南省孟连县娜允镇,广场上孩童追逐嬉闹,老人闲坐话家常,田间劳作的身影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趣。这幅满是烟火气的画面,正是娜允镇以“政策为基、产业为脉、服务为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路上,绘就的生动答卷。
政策“铺路”:织密民生网,守住幸福线
“以前在广东打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孩子见了我都躲。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走路5分钟到基地,晚上还能给老人捶背、陪孩子写作业。”南雅村村民扎朵的一席话,道出了就业帮扶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源于娜允镇针对“就业远、增收难”推出的精准帮扶。通过申报创业项目、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再加上外出务工交通补助,让村民既能“走出去”挣大钱,也能“留下来”顾小家。截至目前,全镇3144名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百余名务工人员领到交通补助,“就近就业+外出务工”的双路径,让增收的底气越攒越足。
防返贫更是丝毫不敢松懈。娜允镇组建专班,带着“民情日记本”逐户摸排,哪家有病人、哪家孩子上学难、哪家产业遇瓶颈,都一一记在本子上。产业帮扶精准滴灌,就业扶持及时跟进,226户683名群众稳稳留在致富路上。这张织密织牢的民生保障网,既是抵御风险的安全阀,更是持续向好的晴雨表。
产业“造血”:种出好风景,富了好日子
走进南抗村的孟连兴福茶咖厂,烘干后的咖啡豆散发着焦香,工人正将包装好的咖啡搬上货车。
“以前咖啡豆摘下来只能贱卖给小商贩,现在有了加工厂,鲜果直接送过来,加工成精品咖啡能多卖不少钱。”厂长指着生产线介绍,厂里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种咖啡。
“我家去年投产18亩咖啡,采摘结束拿到20万元鲜果款,希望明年能分更多钱,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南抗村大干河一组村民扎拉说起未来,眼里满是光。
除了咖啡,娜允镇还把“特色”文章做深做透。在花生种植区,连片的作物顺着山坡铺展开,镇里不仅指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还投入资金建咖啡灌溉系统,管道顺着田埂延伸,覆盖南抗村6个村民小组,以前“靠天吃饭”的咖啡地,如今旱能浇、涝能排。
小花生、小咖啡,渐渐长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大产业”。牛油果、茶叶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让娜允镇的“山间好物”,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服务“暖心”:改出新面貌,暖到心坎上
“以前村里没个像样的地方,晚上吃完饭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我每天都能和姐妹们跳广场舞,身体越来越棒,心情也越来越好!”娜允村贺雅小组的王大姐,边说边指着广场上的健身器材,脸上笑开了花。
这几年,娜允镇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在多个村寨建起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还打造了“农家书屋”,让村民茶余饭后有了“休闲驿站”;同步推进的“厨房卫生间改造”工程,专业施工队上门设计、免费改造,以前“黑乎乎的灶台、臭烘烘的厕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厨房、通风明亮的卫生间,乡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服务的温度,更藏在干部们下沉的脚步里。镇党政班子成员带着问题走村入户,一年调研109个村组300余次;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帮村民解决灌溉难题、对接销售渠道;20家联动单位从组织建设、产业转型等方面发力,形成“众人拾柴”的帮扶合力。
“我们始终把村民‘急难愁盼’放首位,从来不说‘应该做什么’,只问村民‘需要什么’。”娜允镇人大主席罗姣的话,道出了服务的初心,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环境整治到文化培育,每一项举措都瞄准群众最急难愁盼处落棋,把“急难愁盼”变成“满意答卷”。
当山风吹过咖啡园,当广场上的笑声再次响起,娜允镇的乡村振兴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如今的娜允镇,咖啡林海翻涌着绿色经济,牛油果挂满致富枝头,基础设施不断延伸,教育医疗持续升级。这里的人们正用勤劳双手,将巩固脱贫的坚实基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云南网通讯员 段银娇 朱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