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就业同频共振
清晨,沾益区花山街道瀚蓝种植有限公司的黑莓种植大棚内,一颗颗黑莓缀满枝头,散发着香甜的果香。几十名采摘工人穿行在田垄间,将颜色深黑、果形修长的成熟果实摘下。
如今,“工作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是好地方”已成为越来越多当地群众的切身感受。近年来,花山街道立足资源优势,精准施策,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依托“家门口”的产业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依托向上争取的百余万元项目资金,花山街道建成了3个标准化车间。怡涓蔬菜分拣中心提供50多个灵活用工岗位,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就能参与分拣、打包;在藜蒿分拣中心,平均年龄63岁的务工者带着小板凳,步行几分钟就能来到岗位。这种“筑巢引凤”的模式,有效吸纳了乡村富余劳动力。
花山街道通过流转土地万余亩,成功吸引了美国卓莓、深圳茂雄、云南么豪农业、云南青领农业等20余家优秀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了万亩蔬菜、千亩浆果、百亩花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目前,园区内种植蔬菜超万亩、蓝莓近1500亩、花卉260余亩。生产旺季时,用工需求可达2600余人,年发放薪资总额达1.4亿元。
产业的集聚不仅带来了岗位,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90后”青年施延达返乡创办曲靖瀚蓝种植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小型种植户发展到如今拥有300亩蓝莓、树莓基地的独立种植户,带动了200多名乡邻就业。
“前来务工的都是村子里的叔叔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熟面孔。”施延达说,这种乡情纽带让管理更和谐,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乡里。
一批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企业家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崭露头角。“95后”新农人付红阳和杜青松创办的云南青领农业公司以菊花、康乃馨盆栽生产为核心,年产盆栽近百万盆,“美丽产业”发展稳健。
曲靖瀚蓝种植有限公司“建在村头的车间”受到附近中青年女性的欢迎,平均年龄40岁的她们,经过培训后负责管理、采收、包装等工作,公司生产高峰期能吸纳200多人就业。来自施家屯社区的女工施春粉感慨:“我们之前在外打工,没法照顾老人小孩。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一个月能挣3500元左右。”
今年以来,花山街道就业人员达1.46万人,其中省内就业1.26万人,通过“家门口”就业直接带动400余名群众增收……实实在在的数据反映出花山街道产业促就业的有效探索,这条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三赢”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花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将创新“一核双链三破四助力”稳就业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共同富裕的就业圈,让“产业与就业同频共振”的和谐乐章在花山田野奏得更响。
云报全媒体记者 隋鑫
“1+N”模式送岗到家
荣将镇和爱村等地的群众在“幸福里”木撒就业驿站打包芒果。
自2024年运营以来,华坪县新庄乡“幸福里”木撒就业驿站创新服务模式,将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3万个。
新庄乡“幸福里”木撒就业驿站是华坪县“幸福里”就业社区“1+N”模式的组成部分。驿站总投资240万元,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主要由3个市场主体、3个集体经济工厂、4个务工车间集群组成,具备现代农机共享、劳动技能培训、专业劳务输出、务工服务保障、乡土人才孵化、务工车间集群和就业援助帮扶七大服务功能。
“就业驿站精准对接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为村民提供集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政策咨询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就业集群。”新庄乡“幸福里”木撒就业驿站经理杨德友说,针对芒果、柑橘、西瓜、烤烟等“一村一品”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庄乡建设了大米加工厂、天星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新庄村西瓜苗圃基地、边凹村鲜切花育苗基地、德胜村制种玉米等产业务工车间、农产品仓储物流园,创造农产品采摘、运输、包装、分拣等灵活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新庄乡是华坪县的农业大乡,却因信息流通不及时,每年农产品收获季用工缺口较大。驿站建立后,新庄乡7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整合劳动力务工意愿清单,摸排全乡劳动力情况,按技能工种组建货物运输、枝芽修剪、打药、套袋、采摘等务工小队40余支。与此同时,按照市场岗位需求清单,精准向务工群体推送招工需求,确保岗位高效匹配。
荣将镇和爱村村民吴定坤家距离新庄乡仅有三四公里路程,每年农闲季节,她都会前往新庄从事芒果套袋、打包,西瓜定秧、采收等工作。吴定坤说,过去都是熟人互相介绍,工作机会不多,现在有了驿站,短短一个农闲季,预计能增加收入近万元。“打包、追肥、修枝都可以来这里咨询,一天能挣150元,对我们来说是个好平台。”
为减轻务工群众负担,驿站配套建设了共享宿舍、共享厨房等便民设施,来自偏远山村的务工人员可以免费入住。驿站还开展田间讲堂,组织育苗、采摘、无人机植保、农村电商直播平台培育等实操培训。
截至今年7月底,就业驿站已助力群众增加劳务收入600余万元、7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
新庄乡党委书记罗泽敏说,将进一步丰富服务业态,增加务工车间,优化务工环境,做好劳务供需对接,把“幸福里”木撒就业驿站打造成促进就业、服务企业、联动产业的助农驿站、服务驿站、幸福驿站,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就业。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骆雨涵 文/图
管理人性化 务工更安心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满车间,位于澄江市右所镇吉里村的一家玩具公司生产车间里,伴着缝纫机的沙沙声,绿色的布料在工人指尖翻飞间快速变成玩具雏形。这里的30余名工人大都是当地留守妇女、返乡人员等,“家门口”的车间,让他们实现了就近就业,也成为当地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对于返乡务工的村民朱德英来说,玩具生产车间已成为自己的“幸福驿站”。曾在外务工多年的她,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费有了着落,还能照顾家庭。“在‘家门口’的工厂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朱德英说。
车间人性化的管理,让不少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上午8时,送完孩子上学的村民李春桃准时赶到车间。入职一年多来,她既能熟练完成计件任务,又能抽出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在车间工作了5年的村民荣吉梅早已把玩具生产车间当成了“第二个家”。土地流转后,她偶然接触到玩具加工工作便扎根下来。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凭借熟练的技巧,她做得多挣得也多。“刚来的时候做学徒,月薪只有2000多元,现在技术越来越熟练,每月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
灵活的就业模式,源于企业对本地群众在务工需求上的精准把握。“我们在澄江的生产线用工需求量很大,可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澄江市赉森玩具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维坤介绍,公司选择在吉里村建厂就是看中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代加工工厂,公司主要承接广东东莞发来的国内知名品牌的玩具加工订单。目前,公司在云南有10多家类似的加工车间,仅吉里村车间,年产值近100万元。
“厂里现在有30多个工人,大部分都是在家带孩子的妇女、不便远行的老人和残疾人,他们在这里计件做工,我们每月都会按时发放工资,还会给他们一些补助补贴。”李维坤介绍。因照顾家庭走不开的村民,还可把材料带回家制作,做完后再送回车间。
一批批生产好的玩具半成品从这里运往广东东莞,完成组装加工后走向全国市场。这个小小的车间,既承载着务工人员的就业梦想,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茜
通讯员 陈超 符亚娟
招小商建起“幸福车间”
麻栎村村民在茯苓加工厂务工 通讯员 段登兰 摄
近日,伴随着药材加工的独特清香,一座小型茯苓加工厂在腾冲市明光镇麻栎村建成投产。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与根基。近年来,明光镇主动作为,积极“走出去”对接资源,“请进来”考察洽谈。凭借良好的资源优势、丰富的茯苓种植基础、真诚的合作意愿和高效服务,明光镇成功引进安徽省岳西县汉岳农业有限公司前来投资建厂。“我们看重的是明光镇和麻栎村坚实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企业负责人汪兵说。
麻栎村茯苓加工厂租用的是村里青储饲料加工厂的场地,利用每年9月至次年4月饲料生产空档期,实现场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让群众在农闲时节有活可干、有钱可赚。同时,工厂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日均用工约70人,预计6个月生产季可提供就业岗位1.2万人次,务工人员日收入可达100至120元,将带动群众务工增收超过120万元。
“以前出去打工,心里总是惦记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好了,走几步路就到厂里了,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在车间忙碌的村民早仙玉高兴地说。“家门口”的工厂,正成为村民的“幸福车间”。
“茯苓加工厂在方便周边茯苓种植户就近销售原料增收、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能帮助村集体通过场地租赁获得收益3.8万元。”明光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将进一步推动形成企业发展、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三方共赢局面。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段登兰 张闫
搭起企业与劳动者间的桥梁
近年来,富宁县以推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为目标,在归朝镇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供需精准匹配、服务全程覆盖的就业服务平台——富宁恩泽源就业“幸福里”社区,探索出一条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增收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上午,位于归朝镇的富宁欣怡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空气中飘散着木材的清香,切割机嗡嗡作响。农霞和工人们各司其职,挑选木材、切割整齐、拼接成条,再压制成坚实平整的宽大木板。一年前,在外务工10年的农霞渴望留在家乡,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就业“幸福里”社区劳务经纪人的帮助下,她如愿找到了一份离家近、收入稳定的工作。
恩泽源就业“幸福里”社区不仅为群众畅通就业渠道,也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富宁欣怡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柏青说:“2024年以来,就业‘幸福里’已为我们介绍并培训员工67人次,现有稳定员工26人,缓解了我们在招用工方面的困难。”
恩泽源就业“幸福里”社区经理燕义介绍,该平台通过劳务经纪人动态收集群众的就业意向,针对企业需求和群众期盼,提供岗位推荐、政策咨询、培训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实现用工与求职的精准匹配,有效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双向难题。
在归朝博雅餐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黄福大正在仔细检查已包装好的塑料碗,并将其装箱打包。与农霞类似,他也是在就业“幸福里”的帮助下进入该厂工作。公司总经理郭正钰说:“我们厂今年4月开始运营,就业‘幸福里’帮我们解决了用工问题。目前固定工与临时工最多时达30人,第二车间也即将投产。有他们的支持,我们完全不用担心招工问题。”
2024年10月,富宁恩泽源就业“幸福里”社区在归朝镇正式揭牌。该平台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选聘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组建招工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劳动力信息摸排、政策宣传和岗位对接,建立“一户一档”就业台账,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为进一步帮助群众顺利上岗,社区还根据企业招聘需求开展“靶向培训”,联合企业开设“订单班”,既为求职者提供灵活就业机会,也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荒。农村劳务经纪人黑开华说:“我们的职责是双向对接,一方面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走村入户掌握群众就业意向,搭建起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桥梁。”
运行以来,恩泽源就业“幸福里”社区已为30余家企业输送劳动力3000余人次,企业用工稳定性提升40%,产能提高5%以上。同时,帮助1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过3000元,真正实现了群众增收与企业增效双赢。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彤
通讯员 黎莹颖 廖春迪
延伸服务链条促多元增收
“这些年米家禄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旅游景点、冷链中心都建到了‘家门口’,以前去外省打工,一年才能回家一次,现在在家就能挣钱,工资收入跟之前差不多,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日子越过越甜了。”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米家禄村村民张花说。
近年来,乐秋乡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就业难与顾家难的双重矛盾,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创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链条,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大力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多元合作,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多元化增收。
东升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多有闲置,有不少妇女因为顾家而无法外出务工。为解决就业问题,村里通过“招小商”与企业合作,企业流转土地种植烤烟、青豌豆、紫甘蓝等,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到基地务工,轻松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民看到不少企业落地“家门口”,自发组建起10余人的妇女劳务合作团队,由负责人统筹对接用工需求,组织村民就近承接务工,人均日薪超过120元,形成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双轨增收模式,户均年增收一两万元。
目前,种植基地用工不仅满足本村劳动力就业,还带动附近村民就业。位于红兴村的乐秋乡农特产品收储集散中心每天收储运转青豌豆100吨以上,实现产值上万元,青豌豆种植还和“无量幸福小院”有机结合,带动100余位留守老人、13名本地青壮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青壮年劳务月收入3000元左右。企业向农户流转300余亩土地,打造连片青豌豆种植示范带,再进行返包管理,既吸纳村民就业,又助推豌豆产业提质增效。
米家禄村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民宿、旅居地,利用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形成农文旅融合业态集群,坚持“群众主体性+利益共享性”发展模式,助推安置区内旅游服务业发展壮大,农副产品附加值提升。群众获得流转租金、股权分红、优先用工等红利,红兴食堂、民宿、商铺、切格野奢营地等吸纳村民就业30余人,聘请零工800余人次。
就地就近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乐秋乡在盘活资源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服务,围绕特色产业精准招商,推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为群众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