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第十届版博会落幕!以版权为“钥”,云南文创产业“出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17:38:00  来源: 云南网

  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10月18日落幕,在为期3天的展览中,云南展区以“版权之花”的绽放为线索,精心构建了一个多元叙事的文化空间,从西双版纳的雨林秘境到楚雄彝山的指尖锦绣,从硬核的“国风机械”神兽到温润典雅的建水紫陶……丰饶的文化资源通过版权这把“钥匙”,转化为一个个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IP。云南,正以“版权+”的生动实践,向世界展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云南展区惊艳亮相第十届版博会。赵琳 摄

  雨林文创:版权保护下的生态叙事

  “我们销售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在传递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民族文化故事。”自游文旅公司(叁自文创)创始人周峻峰在展位前,向观众介绍着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名的“热带雨林系列”文创IP,其中包括了入选参加第十届版博会云南优秀版权作品“西双版纳萌趣大使天团3D玩偶”。

拥有版权登记的“雨林文创”产品。赵琳 摄

  以“五树六花”等特有热带雨林植物和动物为设计元素,书签、帆布包、晴雨伞等兼具地域特色与实用功能,让观众轻松“把雨林带回家”。依托雨林文创,叁自文创的线下门店吸引众多游客,成功实现了从文化传播到商业价值的闭环。支撑这一成果的,是企业把版权保护纳入发展战略的明确思路。周峻峰表示:“版权对文创企业是最好的保护,是文创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为所有原创IP形象、设计图进行了版权登记和数字存证,并为核心品牌进行了商标注册。“版权登记不仅保障了原创作品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也为未来开发元宇宙产品奠定了基础。”

  国风机械:金属文创的本土力量

  与雨林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钢魔兽(云南)模型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展台呈现金属的冷峻与科幻感。中国神话中的麒麟、龙、貔貅,以及云南的瓦猫、大鹏金翅鸟等“神兽”被重构成充满精密齿轮、装甲管线的“国风机械”模型,在钢模爱好者中崭露头角。

金属拼装模型文创。赵琳 摄

  参展人张汐汀介绍,产品理念源于设计师的大胆创想:让神话中的生物变为机械造物。“我们致力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机械科幻,探索一条更具文化特色和辨识度的创作路径。”这些金属模型细节丰富、关节可动,还可搭配LED光效,呈现了极致的机械美学。而比金属更坚硬的,是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壁垒。公司在产品开发初期就进行了系统的知识产权布局,对原型设计、三维建模等进行版权登记。复杂的制造工艺本身也是一道高墙,张汐汀补充道,“即便设计图泄露,仿造者也难以在短期内复制出同等品质的产品。”版权、专利与核心工艺,共同构成产品的“护城河”。

  指尖传承:非遗的时代新生和时尚转译

  在楚雄彝家公社的展台,古老的彝族刺绣焕发出全新的时尚活力,色彩搭配大胆而不艳俗,工艺传统却不土气。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剪纸艺人,在彝绣饰品前驻足良久,琢磨着彝绣美感的奥妙之处。彝家公社品牌创始人金永淑自信地说,“这是三十年沉浸彝绣的手艺人才能领悟的秘密。”

彝绣制作的各类饰品。王一帆 摄

  通过对彝族传统图案如虎、火、马缨花等进行提炼与重组,彝家公社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挎包、戒指、耳钉等各类首饰和配饰,诠释了“文化符号的时尚转译”。

  多次参加文博会但首次参加版博会的彝家公社创始人金永淑感到十分振奋:“展出的都是全国各地的顶流产品,让我开阔了眼界,也学习到如何让传统与时代接轨。”她同样看到了在科技时代坚守非遗的价值,“那是在一针一线缝制的慢时光中,才能感受到的生活质感和美好。”为了保护这份美好,彝家公社为其原创图案、产品设计等进行了版权登记,“这是对原创作品的尊重,也是文化自信的证明。”

葫芦上的掐丝珐琅画作。赵琳 摄

  同样让非遗“潮”起来的,还有阿秀文化艺术工作室的“冷掐丝珐琅”。这种技法无需高温烧制,仅凭金属丝勾勒与彩砂填充,就能在葫芦的曲面外皮上创作出珐琅的华美效果。寓意民族团结的“56朵金花”系列,让人眼前一亮;登记了版权的作品《滇山茶韵》,雍容大气。工作室还创新地在彩砂中掺入咖啡渣,让这项技艺注入云南元素。

山东观众与剪纸艺人合影。赵琳 摄

  昭通剪纸艺人金丽的长卷作品《盛事中华》,吸引了许多观众打卡拍照。她的剪刀下既有可爱的动物,也有大气磅礴的场景。“参加版博会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登记版权的意义,可以安心地投入创作。”

  玉溪滇瓦紫砂和建水紫陶静静述说云南传统工艺的持久生命力。用滇紫砂泥制作的茶具,金属质感的外表与天然的泥纹形成了张力,展现着云南的山水气韵。建水紫陶老手艺人黄木忠带来了不同风格的作品,从质朴的茶具到经典的汽锅,他特别希望通过版权保护,让正宗的建水紫陶被更多人看到,并在年轻人手中传承发扬。

  多元图景:从茶咖花香到数字创新

  云南展团的丰富性,从弥漫着茶香、咖啡香与花香的体验区开始。观众一边品着云南味道,一边感受版权保护下云南文创产业发展的脉动。

飞碟造型的咖啡滤挂包。赵琳 摄

  普洱九贝咖啡创新推出飞碟造型的咖啡挂耳包,登记了作品版权后,其独特性也有了“身份认证”。

现场展示云南民族博物馆的网上数字展馆。赵琳 摄

  一旁,电视屏幕播放云南版权登记系统和云版版权平台的宣传片,近年来,云南作品登记数量呈几何式增长,版权工作有了全链条服务平台。对面,云南民族博物馆的网上数字展馆让观众透过一面屏即可细览文物精华,而基于超写实数字人建模等技术打造的缅语、泰语3D AI数字人,已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近千万的阅读量,展现云南在数字版权应用与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传播上的前沿探索。一起展出的还有滇版精品出版物,以纸墨为载体,将云南故事传向世界。

  从雨林文创到机械美学,从非遗传承到数字创新,云南展团呈现了一幅以版权为“钥匙”开启的文创生态画卷。据悉,自2019年底“云南版权登记系统”上线并引入区块链存证以来,全省作品登记量呈几何式增长,2024年已突破17万件。当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云南分中心正加紧建设,未来将助力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版权贸易枢纽。可以预见,在版权机制的赋能下,云岭大地的文化根脉将愈发深厚,创意之树也将更加枝繁叶茂。

  云南网记者 赵琳 王一帆 李斌 陆彝薇 解昕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郭小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