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一条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小黑江边境检查站驻守在国道214与省道314交汇点。这里一头连接着内地的烟火,一头系着边境的晨曦。作为两市四县交界的咽喉,这里是阻断跨境犯罪的“铁闸”,也是服务群众的“窗口”。
“你好!边境检查,请停车熄火.……谢谢配合,请慢走!”执勤民警的指令在车流中循环,伴着山风成了过往旅客最熟悉的“边境声音”,看似重复的流程背后,是对每一寸国土的坚守,是对万千群众平安的守护。

科技赋能破难题 智慧查缉提质效
“以前高峰时段,排队通关的车流能排到山脚下,群众着急,我们更急。”该站执勤民警回忆起曾经的查缉困境,如何平衡“严查验”与“优服务”,是该站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今车辆进入查验通道,旅客自助核验身份证、民警用车体检测仪查车、用X光机核行李,整套智能化查验流程不到1分钟便完成。
近年来,该站锚定“科技强警”方向,融合“传统查缉+分析研判+创新发展”,全面启用智能检验设备,推进数字与智慧边境建设,构建“前端预检分流、中端综合研判、后端重点查验”的三段式查缉勤务模式。如今人员、车辆通关时间平均提升3分钟,各类违法犯罪人员查获数同比增长20%以上,切实发挥了二线查缉“过滤网”作用。
“智慧系统让我们从‘大海捞针’变成‘精准定位’,让打击力度呈几何级提升。”该站执勤民警感慨道。自智慧核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该站依托智能查验系统,累计核查车辆1000万余辆次、人证比对780余万人次,推送预警人员信息1023余人次,查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416名,为边境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科技屏障。

火眼金睛辨疑点 细节之中藏乾坤
“查缉不是简单的‘看证、开箱’,而是要听‘弦外之音’、辨‘反常之举’。”民警赵云鹏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类“预警信号”,页边还贴着彩色便利贴,标注着最新总结的研判技巧,这些都是他在实战中积累的“查缉秘诀”。
2024年9月8日午后,烈日炙烤大地,地面温度接近40℃。一辆满载石膏板的大货车驶入检查站,车轮扬起的尘土瞬间沾满民警的藏蓝制服。
“师傅,这批石膏板发往哪里?进货单给我们核对下。”赵云鹏上前询问,司机却眼神闪躲,含糊称“发往县城建材市场,单子没带”。“货物重量多少?装货时有没有异常?”面对赵云鹏的追问,司机回答愈发含糊。赵云鹏绕车检查,发现部分石膏板包装有撬动痕迹,且货车轮胎胎压异常,“像是承载了超出正常货物的重量”。
他们顶着烈日卸载石膏板,每块石膏板重约15斤,不到半小时手套就被磨破,手臂也开始发酸。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装卸,59个蓝色塑料桶在最后一批石膏板下显露。
经鉴定,桶内18.172吨氯化亚砜,正是可用于制毒的非列管化学品。“爬货车、钻车底,每天搬货数以吨计,哪怕十次检查九次空,我们也不能漏过一次风险。”赵云鹏擦着额头的汗水,语气坚定地说,守住边境安全是我们不变的职责。

十九载匠心淬炼 指尖筑牢安全墙
“查缉就像拼图,每个细节都是碎片,拼齐了才能看清真相。”老民警的这句话,在19年查缉生涯中被反复印证。他的指尖布满薄茧,掌心还留着被金属边缘硌出的疤痕——这些都是岁月赋予的“查缉利器”,让他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异常。
2025年3月23日中午12时30分,一辆白色轿车驶入检查站。执勤民警上前检查时,手指无意间触到后排座位下方,一处细微的凸起引起注意——“像是拆卸后重新安装的痕迹”。他随即重点检查,打开后备胎舱发现固定螺丝有明显拧动痕迹,且行驶百公里山路后油表仍满格。
“这些细节太反常了,必须进一步检查!”执勤民警立即上报执勤现场带班领导,获准后将车辆带至附近修理厂专业拆卸。历经5个小时的细致拆检,最终在油箱、备胎内查获46块外用透明塑封袋、内用银白色蜡纸包裹的块状物,经确认是毒品甲基苯丙胺,净重13.51千克。
“一毫米的划痕、一丝缝隙的偏差,都可能是突破口。”执勤民警摩挲着掌心的疤痕说,车辆不会说话,但每一处“不自然”都是线索,焊点颜色不对可能是后期改装,部件新旧不一或许藏着猫腻。19年来,他检查过的车辆超10万辆,磨破的手套能装满两个纸箱。
夜幕降临,执勤现场灯火通明。这群藏蓝身影以科技为翼、以匠心为刃,在车流中筑牢安全防线,在细节中守护万家平安。他们用磨破的手套、结痂的伤口、熬红的双眼,将“平安”二字写在边境线上,更写进每一位过往群众的心里。

云南网记者 赵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