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胜“十四五” 开创新局面】云南凤庆:沪滇协作绘新景 农旅融合促振兴
在滇西群山之中,澜沧江蜿蜒流淌,江畔的凤庆县鲁史镇永发片区村民的生活正悄然经历一场蝶变。丰富的热区资源赋予了这篇热土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但曾经却因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链条不健全等因素,坚果、核桃、茶叶等产业发展潜力未能充分释放。2023年来,当地党委政府锚定“强村富民”目标,借力东西部协作强劲东风,以“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破局,聚焦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项目赋能强基础 要素保障筑根基
发展产业,基础先行。当地党委政府创新构建了“党委统筹、一体规划、四村联建、一网兜底”的“1141”工作机制,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精准注入760万沪滇协作资金。其中54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建设高效“水脉”系统,打通农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另外220万元则投向产业链后端,建设冷库等配套设施,筑牢产业运营保障。
“以前路不好,果子熟了运出去耗损大,浇水靠天,收成没保障。现在路通了,还有冷库,我们发展产业的底气足多了!”当地种植户感慨道。系列举措精准不足产业链条短板,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当地还推行“政府建、企业租、群众用”的可持续运营模式,通过设备租赁、土地流转、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等方式,项目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并惠及994户3902名群众,为他们带来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主体引育筑合力 农旅融合拓新局
借力打牢了基础设施“硬支撑”,永发片区又开始着力培育发展“软实力”。当地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积极引入和培育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市场主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村党组织的积极招引下,禾橼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相继落户,企业带动规模化种植血橙、枇杷、香橼、人参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400余亩,形成四季有花、终年有果的沿江果林景观带。这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也为农旅融合奠定了产业基础。

与此同时,壮美的澜沧江滨江景观吸引了旅游项目的关注:大理旅游集团入驻永发片区,开发游轮观景、露营地等项目;凤庆县浴龙岛休闲渔业有限公司则着力发展农家乐、民俗、休闲垂钓等业态,打造出一批内容丰富、“乡味”十足的乡村旅游产品。
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参与,更有效盘活了当地资源资产,增强了发展后劲。慕名前来旅游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云南省首届路亚锦标赛总决赛、“陈升红杯”路亚公开赛暨浴龙岛路亚基地开业大赛等赛事先后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凝聚了全国各地的垂钓爱好者人气。农业产业链得以有效延伸,供应链更加稳固,价值链显著提升,一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图景正在澜沧江畔徐徐展开。
利益联结促共享 增收致富强保障
为确保群众真正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永发片区按照“沪滇协作创示范、片区协同谋发展、助农增收为目标”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永发村通过村党总支领办的方式,建立“党总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四方联动模式,整合分散在群众手中的土地资源,由合作公司统一规划、种苗、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和产品收购服务,确保了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和市场销路的稳定性。在生产运营中,优先雇佣当地劳动力,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时,还成立了村级工会组织,将参与产业发展的群众吸纳为工会会员。“这让我们感觉更有保障了,像是成了真正的‘产业工人’。”一位刚加入工会的村民表示。村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近转变为产业工人或旅游服务者,不仅从传统种养业中获益,更从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等二三产业环节中分享利润。
从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到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探索,永发片区的发展蝶变是东西部协作框架下沪滇携手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这不仅让凤庆的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谱写了一曲“山海同心、协作共赢”的时代赞歌。(杨永平 史丽琼 杨绍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