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未来更可期!“十四五”临沧尽展科技范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主题,以提升科技内生力、创新力、支撑力、引领力为目标,围绕育主体、引人才、建平台、作示范四个方面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育主体 夯实创新根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四五”以来,我市不断健全重点龙头企业培育机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三倍增”行动,建立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制度,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抓实“一企一策”指导服务。通过重点扶持蔗糖、茶叶、中药材、新材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引入生物科技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13户。
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项,生产的代塑产品达130余种,2024年海外出口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公司董事长童钧介绍,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支持下,公司突破了蔗渣改性可降解新材料关键技术,成功将蔗渣转化为代塑产品。如今,公司生产的可降解餐饮具远销海外,成为临沧绿色制造的亮丽名片。
同时,我市各地还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批新农人崛起,轨道“小火车”穿梭于蔬菜基地、无人机吊运香蕉等“科技范”场景不断涌现,呈现出一派科技感十足的新景象。
引人才 强化智力支撑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市以“科技入沧”为抓手,持续汇聚高端人才与技术资源,构建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以来,成功举办腾冲科学家论坛临沧专题活动和“院士临沧行”活动,先后邀请了16位院士和100余位专家到临沧,为我市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才2180名、省级科技特派团8个、科技特派队9支,推荐2026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团3个、云南省科技特派员249名、银龄科技专家5名、银龄农业科技特派员13名。
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和省级科技专家,整合2464名科技人员,构建“院士专家团队+省级科技专家+市县科技服务队+乡土人才”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我市打通了农业科技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惠及千家万户。
建平台 搭建攻坚载体
今年5月,云南双江马铃薯科技小院正式挂牌成立。
小院构建了“专家+农技推广+合作社+农户”的协同创新体系,聚焦冬马铃薯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通过优化品种结构、集成高效栽培技术,带动周边区域马铃薯产业向优质化、高值化转型,为云南冬马铃薯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了科技支撑。目前,双江马铃薯亩产从原本的2200公斤增长至3440公斤。
“过去种地靠经验、看天气,收成和价格都不稳定,现在有了科技支撑,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谈及科技小院带来的改变,农户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临沧,像这样的科技创新平台不胜枚举。“十四五”以来,围绕重点特色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我市制定出台市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工作站制度,搭建起高端智力与地方需求的“直通桥梁”,推动创新平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84个,有效促进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结出丰硕成果。
作示范 赋能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科技创新示范为抓手,聚焦特色产业攻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带动产业提质增效。
临沧坚果是其中的典范。依托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华中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力量,我市采取“边研究、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积极探索临沧坚果提质增效运行机制和方法路径。
2024年,临沧坚果种植面积达263万亩,实现青皮果产量30.8万吨,综合产值102.55亿元,同比增长70%。2025年,临沧坚果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真正成为临沧的土特产,以科技赋能推动山林“坚果”变为致富“金果”的工作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同时,我市还在茶叶、核桃、咖啡等高原特色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应用,充分彰显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下
我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逐步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临沧路径”愈发清晰
(记者 史敏珠 张正霖 通讯员 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