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龙:苗俗之花绽放异彩
曲靖马龙苗族,是明朝、清朝、民国时期,从贵州威宁、赫章等地迁徙而来。几百年来,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马龙苗族人民,敢于征服自然、战胜困难,并通过世代的努力实践和积累经验,形成了独具魅力、具有马龙苗族特色的婚姻、迎宾、对歌、祭祀等民俗活动。这些灿若星河的苗族民俗活动,在长久的开展中,融入汉族、彝族等更多其他民族的元素,共生共荣,互为发展,就像绽放在云南高原上的杜鹃花,越开越鲜艳了。

婚俗
被誉为“一枝独秀”的马龙苗族婚俗,姑娘小伙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通常会利用采花山、对歌、跳舞及其他聚会择偶。在姑娘小伙认识或相爱后,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媒人均为男性担当)。姑娘小伙要年满二十岁左右才能请媒人说媒。如不经媒妁之言而结合或私奔远走,父母和亲友概不承认。男方所请的媒人,从说媒到结婚,要去女方家三次。早以前,男方家请的媒人,每次去女方家都少不了带两瓶酒、一袋面和几个煮熟的鸡蛋做礼物,而现在不同了,媒人去女方家带的是好烟好酒,甚至有一个装着钱的大礼包。
婚嫁吉日的头一天,女方家就请客办酒席。在女方请客这天,男方娶亲的主谋人(叔叔或父辈充当)就带着新郎和陪郎去姑娘家娶亲,礼物必须带一整头宰好刮净的大肥猪(肠肚也不能少)、两只鸡、一袋面、煮熟的鸡蛋和数双鞋子,以及男女双方商量好的女方家要的礼钱。娶亲的一行人来到姑娘家,要把带来的礼物礼钱清点给女方家,方可进屋。
结婚当天,离开娘家行走一、二里路,新郎和新娘所穿的漂亮的“响铃花装”要脱下,穿一般的衣服再上路;临近婆家一、二里时,俩人又得把“响铃花装”穿上,才能进婆家。婚宴送客人时,需宰两只肥羊,一只送给舅舅,另一只给“送亲人”,新娘还应给“陪娘”每人一块头巾;给娶亲的“陪郎”每人一块毛巾。在苗家欢喜的芦笙歌舞“谢客调”中送走客人,婚礼才算操办完毕。
现如今,轿子山苗族村及其他村寨的苗族举行婚礼时,在沿袭老祖宗的习俗中,也跟上了时代的新潮流,开着轿车拉起长长的娶亲队伍,喝牛角酒,跳芦笙团结舞,婚礼举办十分隆重。马龙苗族婚姻习俗,于2013年被列入曲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迎宾
马龙苗族迎宾习俗,又称喝转转酒,或是牛角酒。这个最古老而悠久的民俗活动,于2023年已被马龙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只要逢节日或婚庆,马龙深沟、大凹子、黑石头等苗族村寨就会开展迎宾活动。
在活动时,热情好客的苗家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的盛装,站在早已准备好的村口,在路两边列成两排,由两个漂亮的苗族小姑娘拉起一根中间扎一朵花的红色彩绸将路拦住,迎接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待各路宾朋走近,他们热情奔放,夹道欢迎,男的吹跳起欢乐的芦笙,女的端起斟满苗家情感的牛角酒杯,用苗语和汉语演唱:“小小牛角酒汪汪,小妹端着喜洋洋;笑迎亲人喝下酒,苗家情意长又长……”在热情的芦笙歌舞声中将客人拦下,按苗家的习俗展开敬酒礼数。
采花山
采花山,是马龙苗族祖辈延续下来的歌舞节日。每年二三月,马龙大凹子、深沟等地的苗族同胞就会举行盛大的采花山活动。在开展节日的前两个月,村上有威望的长辈和村长就带着村民身背芦笙、竹笛等乐器,来到所邀请的宾客村寨和单位上吹起随身带的乐器。他们边吹奏乐器边唱:“尊敬的客人哟,苗家举行采花山;我们已宰好了羊杀好了猪,我们备一杯牛角酒,欢迎你们的到来!”各路宾客接受了苗家人“歌舞”的热情邀请,到时都会前来参加采花山。
为期三天的采花山,白天开展体育竞技比赛项目,晚上在花山上燃起几大堆篝火,成千上万的苗族男男女女围着篝火跳起舞,唱起歌,他们演唱的歌曲都是用苗语演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青年男女唱歌跳舞,以趁机择偶,他们男子先吹奏芦笙和竹叶向女方求爱,或者以对歌试探对方,如互有情爱,就一直唱下去,直至产生爱情为止。
宛若苗寨根深叶茂核桃树那样生机盎然的采花山活动,马龙苗家人视为与生命同等重要。举办三天的节日各种项目完成后,他们就会在“花山杆”前摆上祭台,跪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采花山大吉大利,平安无事,来年仍然举办盛大的采花山节日。(白付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