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孟连,雾霭漫过傣家竹楼,芒信镇海东村的田埂上,一位80岁的傣族老人紧紧握住民警段超的手,目光落在他走访时不慎摔伤还在敷着草药的脚踝上,眼里满是心疼,“伤还没好,怎么又来了?”
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七年来,段超手机里的“村寨备忘实录”越记越厚,从家长里短到邻里纠纷,从普法要点到安全隐患,一条条细碎的记录,记下的不只是琐事,更是深情;承载的不只是职责,更是承诺。它记录了一个普通民警如何走进群众心里,也见证了一座边境小城如何用法治与温情,书写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生动答卷。

法治筑基:警民同心守边疆
“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是看得见的守护。”段超的备忘录里,这句心得格外醒目。
在孟连,法治建设从来不是政法干警的“独角戏”,而是警民同心的“大合唱”。针对边境地区的矛盾纠纷,孟连创新构建“民警+联防+村民”三级巡防机制,民警带着“双语普法手册”入户走访,用傣语、佤语把法条讲成“家常话”;村民们主动当起“边境哨兵”,发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织密了一张“人人都是守护者”的安全网。
今年以来,海东村仅通过群众线索就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化解潜在矛盾19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高位。
清晨的边境线上,民警与联防队员并肩巡逻,朝阳洒在他们的身影上,法治的力量正化作边疆最坚实的屏障。

文化润心:“宾弄赛嗨”融真情
“那哈起!(开心)”“哦扎啦!(吃饭啦)”段超的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着汉语标注的傣语词汇。
七年前刚到村里时,他还是个听不懂民族语言的“外来客”;如今,他既能跟着村民下田劳作,也能在火塘边拉着老人唠家常,而这一切,都源于孟连对傣族“宾弄赛嗨” 传统互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层治理既要依法办事,也要用情沟通。”孟连推广“双语民警”模式,让政法干警在学习民族语言、融入民族生活中,与群众结下“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情谊。
2025年以来,全县政法干警累计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6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72起。
小到邻里宅基地纠纷,大到务工薪资拖欠,干警们用“双语调解”让法治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警民情谊在一次次走心沟通中生根发芽。

精准服务:按需施策暖民心
“周一:探望孤寡老人李阿婆;周三:田间地头普法;周末:巡河防溺水;寒暑假:开设法治小课堂……”段超的“村寨备忘实录”里,一张详细的走访时间表,藏着孟连精准服务的秘诀。
针对边境村寨青壮年外出务工多、“一老一小”照护难的问题,孟连创新推出“分时段走访+定制化服务”机制,让政法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校园里,“利剑护蕾・模拟法庭”活动热闹开展,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案件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种下法治种子;在村寨中,务工人员返乡时节,干警们集中开展普法宣讲,把劳动合同、禁毒反诈等知识送到家门口。
精准施策换来了显著成效,基层治理的效能在“按需服务”中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提质效
“家里的水管坏了,能不能帮忙联系维修?”“孩子上学要办居住证,需要什么材料?”在孟连的村寨微信群里,类似的求助信息总能得到及时回应。孟连全面推广“微信群+民情台账”线上服务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诉求、咨询政策,真正实现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科技赋能让治理更高效。2025年1至10月,全县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4.8%,治安警情下降29.27%,矛盾纠纷警情下降28.15%——线上实时响应、线下快速处置,“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让政法服务全天候、零距离,现代化治理的触角延伸到边境的每一个角落。
“既彰显法治力度,又传递司法温度,让法治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孟连县委政法委书记张郭建的话,道出了边疆治理的核心密码。
七载春秋,一条条“村寨备忘实录”,记下的不只是琐事,更是深情;承载的不只是职责,更是承诺。它记录了一个普通民警如何走进群众心里,也见证了一座边境小城如何用法治与温情,书写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生动答卷。
为一位老人修好电灯,陪一个孩子走过放学小路,解一场积怨多年的纷争……在孟连,法治既有力度,也有温度;治理既讲规矩,也重人情。这里,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奔赴。也正是这些微光,汇聚成炬,照亮了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宁之路。
在段超手机备忘录里,最后一行写着:“明天,再去看看李阿婆,她最爱吃的芒果熟了。”
这,就是中国边疆最真实、最动人的法治故事。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熊庆妮 李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