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活 “一池春水”——云南省药监局以精准服务助推云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云南省近年来围绕休眠中药药品复产、中药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力,通过优化复产流程、强化监管服务等举措,为云药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明晰复产路径,破解“沉睡”难题
据了解,我国药品再注册周期为5年,对于长期未生产的药品,企业若有复产意愿,需向药监部门正式提交复产申请,经现场检查确认生产条件达标、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进入市场流通。这一流程既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安全阀”,也是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指南针”。
然而,从市场层面看,产品结构是否契合当下需求、市场竞争力强弱、消费者认可度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恢复生产的市场回报预期。“如果一款休眠中药品种的适应症已被更优效的药品覆盖/替代,或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企业自然缺乏复产动力”,云南省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解释道。从法规层面而言,随着我国药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标准日趋严格,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优化生产工艺、升级检验设备,以满足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这也让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一定的复产压力。

药监精准服务,为复产“加速减负”
针对企业复产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云南省药监局主动作为,打出“提前介入、压缩时限、精准服务”组合拳,为休眠中药品种复产开辟“绿色通道”。
在企业表达复产意向初期,云南省药监局便启动多部门协同帮扶机制。由药品注册、生产监管、核查检验等部门组成专项服务小组,主动对接企业,明确告知复产需准备的材料清单、关键生产环节要求以及对接的职能部门,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在审批效率上,云南省药监局持续压缩工作时限。将休眠中药复产审批中的现场检查、抽样检验、审核等环节进行流程优化,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
针对企业在复产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云南省药监局还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指导。对于涉及传统工艺传承的民族药复产,邀请中药专家参与技术论证;对于检验检测难题,协调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企业在合规前提下高效推进复产工作。

发力“云岭名方”,厚植产业发展根基
在推动休眠中药复产的同时,云南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共同牵头推进“云岭名方”项目,深挖云南中医药宝库中的医疗机构制剂“富矿”,为中药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云南拥有傣药、藏药、彝药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资源,各级医疗机构积累了大量疗效确切、特色鲜明的医疗机构制剂。“云岭名方”项目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理念,通过系统梳理全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筛选出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的“名方”,建立专项数据库。截至目前,已公布首批10个“云岭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覆盖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科疾病等7个疾病领域。云南省药监局鼓励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对入选“云岭名方”的优质制剂,聚焦推广使用、质量提升,引导医疗机构强化人用经验收集与真实世界研究,为其筑牢向新药转化基础。也让优质中医药资源惠及更多患者,为云南中药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升级提供支撑。
多维创新赋能,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
云南省药监局在推动中药产业发展上的努力,远不止于休眠中药复产和“云岭名方”项目。
在标准创新方面,云南持续开展中药标准提升工程,220名专家组成的中药标准专家团队,颁布实施414个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研究的36个民族药对照药材获批为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数量居全国首位,为中药质量安全提供了“硬支撑”。
在监管模式创新上,云南率先开展中药材趁鲜切制试点,将三七、天麻等137个道地药材纳入趁鲜切制目录,推动中药材产地加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自政策实施以来,全省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量突破11万吨,产值达40亿元;同时,建成昆明中药材交易中心,实现中药材“一键交易、一键融资、一键溯源”,填补了云南省药品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的空白。
在技术创新领域,“药监慧眼”试点工程让中药监管迈入“智慧时代”。云南白药、文山七花等企业纳入试点后,实现药品生产全流程非现场智能化监管;依托云南省中药全产业链追溯协同平台,468家中药生产、种养殖企业及合作社完成追溯备案,89家企业开展产品赋码,累计赋码超5263万个,让消费者扫码就能追溯中药“前世今生”。
从激活休眠中药到培育“云岭名方”,从标准建设到智慧监管,云南正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举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魏榕 李继洪 通讯员:张涵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