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苍山暮色晕染出最后一缕霞光、当澜沧江畔的灯火次第阑珊、当古城巷弄里的民谣与笑声交织……数千万网友透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点亮云南新‘夜’态”网络主题传播活动的镜头,共同领略了“云南之夜”的独特魅力。

人们放飞孔明灯,庆祝傣历新年的到来。图源:新华社
截至目前,#点亮云南新“夜”态#话题总阅读量累计超10亿次。这场持续升温的传播热潮背后,是云南烟火气与文艺范并存的夜间经济新生态,是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文旅融合新火花,更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多元体验新范式。
政策引领下的夜间经济新布局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丰富夜间消费业态”。
云南迅速响应,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关于进一步推动云南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出台,明确提出支持塑造标杆城市、培育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产品、完善配套服务,以高站位、实举措全面启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之夜”品牌建设。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细节,既立足当前消费需求、又着眼长远产业升级,为云南夜间经济注入强劲政策动能。

阿尼么村点亮乡村新“夜”态。图源:云南网
根据《若干措施》的系统规划,云南将打造60个以上夜间文旅消费街区,推出100个以上“遇见云南”夜游打卡地,开发“必赏一场夜秀、必尝一餐美食、必品一杯饮品、必购一件好物、必探一个文化空间”的“五个必”深度游体验产品。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联动,云南夜间经济逐步实现了从“点状发力”向“全域布局”的跃升。新“夜”态,不仅成了文旅消费升级的强劲新引擎,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
文化为魂的夜间生活新场景
云南的夜从不是单一的灯火璀璨,也不再是白天的简单延续,而是植根本土生长出的生活美学新场景,串联起夜游、夜娱、夜购、夜宴、夜健、夜赛等缤纷业态,让每个夜晚都有不同的打开方式。

夜幕下的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一景。图源:新华社
在昆明斗南夜市,人群穿梭于花海之间,超140亿枝鲜花在这里完成交易;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里,柠檬鸡脚的酸辣、香茅烤鱼的焦香,搭配着傣迪的欢腾节奏,构成了最鲜活的夜市图景。

西双版纳星光夜市。西双版纳州文旅局供图
当然,文化底蕴是夜经济最坚实的根基。云南的夜晚,因文化的浸润而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陌生游人牵起手围成圈共跳锅庄舞;红河建水紫陶街区的灯火下,游人的指尖流转着泥土的温度;昆明翠湖岸边,Citywalk线路串联起历史与现代……大型演艺、沉浸式体验、民族特色活动等丰富夜游产品,更让市民和游客“喜欢来、留得住、玩得好”,在云南的夜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丽江古城的月下弹唱。图源:“丽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图源:新华社
一组亮眼数据为“云南之夜”写下生动注脚:今年上半年,云南省1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接待游客1.07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实现营收181.02亿元,同比增长8.3%。
点亮云南新“夜”态的,是政策护航的底气、是文化赋能的灵气,是业态创新的活力、更是云南人的生活热望与文化坚守。当我们漫步在云南的夜晚,触摸到的不仅是城市的温度,更是一种文化的厚度;感受到的不仅是消费的热度,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曲靖西门老街夜景。图源:“云南网”微信公众号
云南的夜,早已超越了消费场景的定义,成为一场可触摸的文化盛宴、一次可沉浸的生活体验。在这里,每个夜晚都有故事、每个角落都有惊喜、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云南之夜”。
斗南夜市一景。图源:新华社
云南网记者 李熙临 李子楠


